广告合作我要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散文

一场跨越海峡的文学之约

2015-05-07 永远在哪里呢

“文学不仅给了我一份自食其力的职业,也给了我健全的人格、丰富的灵魂,让我可以从容地面对人世间所有的一切……”4月21日,在福州三坊七巷的八闽书 院,由福建省文联主办,省文学院承办的“2015海峡两岸中青年散文家交流会暨散文创作高研班”开班,学员代表何葆国开学式上的这番话,道出了大家的心 声。

  此次高研班有来自海峡两岸的50名中青年作家参加,他们当中有的在散文界已小有名气,有的刚刚崭露头角。为期5天的学习之旅,他们流连于千年古城的青砖玉础、粉墙黛瓦、雕花木窗,聆听贾平凹、谢有顺、亮轩、吴钧尧等海峡两岸著名作家、评论家的悉心指导,开展了一场跨越海峡的文学对话。

  一种追求,寻找共同的文学梦想

  参加此次高研班的学员来自海峡两岸,他们年龄不同、阅历不同,但有着共同的梦想,那就是对文学的孜孜以求。

  生活在闽南小县城的何葆国,深爱着脚下那片土地,二十多年来创作了一大批以福建土楼为题材的小说和散文。用文学的形式诠释土楼的人文内涵,表现土楼里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让更多人认识土楼。这,是他的梦想。

  尽管有机会离开,但何葆国选择留下,留下来书写土楼的沧桑巨变。“这些年,我最大的体会是文学要有担当,作家首先要无愧于自己脚下的这块土地,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

  萧春雷是位60后,闽西北泰宁人,读大学时开始写诗,一写就是十几年。或许是由于诗人气质,让他的生活多了几许坎坷,也收获了几笔财富。他先后出版有诗集《时光之砂》、随笔集《文化生灵》《我们住在皮肤里》和艺术评论集《猎色——国外后现代摄影30家》等。

  2008年,萧春雷来到古色古香的三坊七巷,静下心来与历史名人对话,写他们的故事。正是有了这一段经历,他开始转向人文历史地理的散文创作,跑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给《中国国家地理》《华夏地理》等杂志写稿,其独特的散文风格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出生于莆田一个偏远海岛的杨雪帆,写下了《木帆船时代的手稿》。他想拨开历史的草丛看一看:我们曾经怎样生活,现在应该怎样生活。

  “那些年,我安静地观察这座岛屿如何度过它的春夏秋冬。冬夜,它如何在狂风中缩着身子熬过严寒;夏天,它如何在渔民出海的脚步声中早早地被唤醒。我躺在村里听动静,原来仅靠声音就能看见生活。生活是那么具体,它像海水那么活着,就在我周围。”杨雪帆饱含深情地说。

  “散文天地宽,散文创作有迷茫,有时也会遇到难下笔的尴尬,但抒情自由。”南平作家张平在八闽书院留言簿上写了他对散文创作的认识。

  一座桥梁,架起两岸作家手足情

  此次高研班学员有来自台湾的8位青年作家,这也是海峡两岸第一次以散文的形式进行交流。

  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两岸青年作家散文创作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截然不同,关注的对象也不同。台湾作家的创作更


相关文章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924177110

  Copyright © 2022 中国原创歌词网基地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