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合作我要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散文

散文的隐忍与张力

2015-04-21 geci666

 广义上的散文概念,让散文无所不涉,漫无边界。过去认为这是一种开拓,但现今很多人也提出,没有了边际,表面上看为散文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实际上却让散文找不到自己的准确定位。如此一来,当下散文表面的繁荣,不妨可看作是散文的尴尬与悲哀。就当代文学的文体而言,小说、诗歌的变化和成就远比散文要大得多,散文在文体、技巧、语言、内容等方面的革新一直不够。在文坛上,小说、诗歌也比散文要受重视得多。

  从我自己所在的云南省近年的文学创作情况看,诗歌、小说取得的成就最大,在全国已有一定位置,但散文尚未有突出的成绩,仍在耕耘阶段。省内各州市基层文学写作者的一个普遍情况是,散文写作者最多,发表散文作品最多,出版散文书籍最多,获得散文奖励也最多。但这些成绩,都是一个地区文学创作的铺垫与氛围,并不一定代表文学实力的增强。综观这些散文作品,多是发表于各类报纸副刊的小文章、小感受,少有发表于重点文学期刊的有分量的较大散文作品,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优秀散文更是屈指可数。这个普遍的基层文学创作现象,很值得评论界研究,更值得写作者反思。究其原因无数,我想有一条可能与写作者对散文的理解不到位有关。

  文学界有人把散文分为“文学散文”和“非文学散文”,我认为很有道理,这或许是肃清散文和非散文的关键,亦是衡量散文作为一种文体存在的标尺。真正的散文,应该是文学的。我个人理解的文学散文,要有充满诗意和张力的语言,要有深藏不露的情感,要有深沉的思想含量,要有独到的哲学意蕴,不能停留于自我的、矫情的浅俗表达,简单的、泛滥的印象式记录。当前充斥报刊的大量应景之作、浅表之作、记游之作,在繁荣散文的同时,也恰恰坏了散文的名声,甚至误导了初学者。这类散文作品多数缺乏文学应有的温度和力度,让散文成为文学身上的一件伪劣饰品,成为脱离真情实感的文字秀。针对这种状况,当下散文写作要突破的瓶颈,恐怕就是要努力压缩耳闻目睹的公共信息,寻找自己熟悉的生活源头,释放内心感受的潜在疼痛,让散文隐忍而富张力。

  隐忍就是将事情隐藏于内心,强力克制忍耐,不随便作出表示,不要太矫情、太随意,不要看到什么写什么。要让写作素材发酵、沉淀,冷一段时间再考虑写不写。我也有随时随地记录见闻和感受的习惯,甚至想好了散文标题,记在本子上,但从来不急于去写。时不时看看那些曾经想好的散文标题,若过一两年甚至三五年还想写的,就用心去写。若过一年半载就觉得没意思的,就再也不写,也不后悔曾经想写什么却未写出来的结局。真正的文学作品是时效性很弱甚而没有时效性的,那些怕过了时效发表不了而急于写成的文章,即便发了,也毫无文学价值。我有专门去民间采访记录多年的各种笔记,但事后大多没写什么,就这样搁着。如果有什么素材能在内心纠结自己几年,到不得不写的时候,总有一天会写出来的,这些素材到时也就自有用处,大可不必现炒现卖。

 隐忍是一种写作姿态,是一种文学态度。要学会控制感情,控制所谓的创作激情。文学创作是从容的事,见什么风景都大生感触,遇什么世事都大发议论,表面看是写作者情感丰富,其实大多是些泡沫式的感悟,没有新意,更没有个性。情感浅薄,视角缺乏新意,更缺乏独到的思想和表达技巧,怎么可能写出好散文来。散文创作要饱含写作者对世界的基本感受,在此基础上还要有个人独到的理解,有个人不同寻常的切入角度,如此才能写出独特的真情实感。无论写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作者都要在场,要介入,要祛除遮蔽,以个人的生命体验方式,用心灵去与世界沟通。而不是总守着自己的自留地,坐井观天,自言自语,呈现与别人没有多少关系的个人生活。那样的散文哪怕文字写得再漂亮,也无法与读者产生共鸣,无法传递散文的温度,释放散文的力量。散文写作者要沟通的世界,可以是很宏大的世界,也可以是很微观的世界。散文创作本无题材大小之分,只有作品优劣之别。哪怕蝼蚁、草木也是一个世界,只要你能与之对话。

  对于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散文写作也要有担当,要有来自内心深处的痛感,要以文学的方式介入各种被遮蔽的生活。但文学的疼痛感是一种张力,是一种艺术之美。不是病态,不是刻意为之。强调疼痛感,是强调担当,强调介入,不是单纯地、一味地表现底层的痛苦。散文在表现痛感的同时,要有巧妙的升华,要充满对世界的美好想象,要能看到人性和神性的温暖之光。这不是对立,而是遵循世界的完整性,显示作者的世界观。

  我现在的散文写作重点有两类,一类是在场的非虚构题材,主要写当下中国农村被遮蔽的现实境况,写农村繁荣后面隐藏的伤痕,写底层的疼痛;另一类是边地的地理文化,主要写边疆大地上的地理细节、历史遗闻,用文学的思维去阐述宇宙、宗教、大地的思绪,以及人的卑微。我想通过这样的创作,在散文写作上有新的突破,让散文释放出更多的情感和思想,让散文更加耐读而有意义。如果在散文写作上有所追求的话,我追求的散文精神可能是悲悯的情怀和哲学的高度。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924177110

  Copyright © 2022 中国原创歌词网基地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