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合作我要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诗歌

习气非诗,心性是诗

2015-01-24 GridoCele

胡赳赳:习气非诗,心性是诗

我生于1978年,八十年代是我的少年期,能吃饱饭,没有玩具、少量书,在镇上度过,感觉时间走得慢,天地都是悠悠的。人跟生物钟和二十四节气是一起运行的。礼失,则求诸野。四野之下,儒家的礼仪仍在,有时很麻烦,有时很必要。八十年代末期是个分水岭,九十年代大家不谈身份和权力问题,远离政治投奔商业,此时我在上中学和大学,因此,完全没受到其污染。中学在县城,大学在三线城市十堰,武当山脚下——都是乡情浓郁之所,因此,也没怎么受过现代化、后现代化的污染。

八、九十年代给我最大的好处,就是我没受到潮流的影响。没受过影响,自然也就没被污染。我的心里没有那么多暴戾之气、不平之气。我认为人自身是要“保持匮乏”的,只有这样,才有资格为别人争取自由——自由就是彼此保持匮乏,保持对别人生命的尊重。

物质和精神在中国古人看来是“物”和“心”的关系。也就是“客观”和“主观”的关系,或曰“唯物”和“唯心”的关系。物质和精神本来是一体的,只是由于分别心造成对二者的分离和误认。没有精神,产生不了物质;没有物质,也失去了精神基础。所以,最高等的哲学是“心物一元”。视物为无物,视心为有物,这样,便心能转物、心能转境。不存在轻物贵心、或轻心贵物的分别。凡有分别,皆成虚妄。把物质与精神都看得淡一点,因为过份追求精神易产生执着的心理,而这则是现代人普遍患有心理疾病的根源。另外,当你追求物质时,就已经是精神的,在一种心理状态中,你渴望或满于物质给你带来的精神亢奋。对此要有观照的意识。禅宗教我们:“每出现一种思维时,就打破它。”

我没有资格谈论八十年代或九十年代的诗歌。那时我还在自顾不暇。我觉得对于诗人来讲,有三个传统是要进入的:一个是白话诗的传统、一个是古典诗的传统,一个是翻译诗的传统。白话诗的传统:一个是五四运动,一个就是八十年代了。白话诗至今也就只有一百来年时间,所以要走的路还很远。功夫在诗外,意思是说你要从境界上、修养上下功夫。“思无邪”就是一种境界,有多人达到呢?“修辞立其诚”也是一种境界,有多人达到呢?陈丹青也言“文章贵清通”,“清通”二字,有多少人达到呢?对于技术的过份迷恋和追求,是青春期的体现,是自我迷恋,简称“自迷”。自误而误人,自迷而迷人。写诗,要做明白人,不要做迷人。孔子说四十“不受惑”,胡适说想找一个“不受惑”的人。即不迷的意思,问题都解决了。

诗歌不用扮演,也不用添加,它只要能除掉污染、除掉杂念,展现它自我,这就是诗了。写别的体裁可能需要做加法,但就诗而言,我知道只有做减法一条路。

诗意就是“心物一元”。主体(意识)与客体(对象)合而为一,就能产生诗。不好的诗往往未能达到一元境地。而要到一元境地,跟技术无关(或者说技术够用就好),跟个人的修为关联很大。所以,诗是不可言说的,自证自悟的。但一首诗好不好,修为高的人和修为低的人,会存在不同的评价。这就像爬山的人一样,认为自己所处的位置看到的风景最美,但只有到山顶的人才知道到底哪里风景最美。

儒家讲“不诚无物”、“至诚如神”。一个“诚”字,道尽了秘密。“修辞立其诚”,就是说写诗要真诚啊。真诚就意味着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知行合一。你去翻翻胡适留学日记,他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只有真诚,才能达到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的相通、相感。真诚的表达,诗就好;诗不好,是因为表达的不够真诚,未入彻境。惟真诚可破除“自欺、欺人、被人欺”的生活假象。这也是王阳明说的“破心中贼”。

诗人若对物质与精神有纠结,便未臻圆融无碍之境。若已臻此境,则无强弱内外之别。事物往往在你不需要的时候到来,所以,最重要的是保持当下那一刻的警觉。没有的不争,有了不占有。这是道家的方法。“夫不争故莫与之争”、“有而弗居”。但本质上也是佛家所讲的“当下”问题。你惟一可以拥有和占据的就是当下,过去和未来都是以当下的形式发生的。所以,以一种饱满的方式进入当下状态,是诗人能够做到的。如里尔克说“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谁此时没有房屋就永远不必建造”。如陈子昂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相关文章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924177110

  Copyright © 2022 中国原创歌词网基地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