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004|回复: 1

[剧本台词] 什么样的剧本才叫好的剧本?

[复制链接]
wsg828 发表于 2017-8-22 06:2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剧组统筹无论从宏观还是具体上,都是来配合导演和制片,制定影视剧所有和每天的拍摄计划。








当你制作你自己的第一部电影时,很多人告诉你,你需要找到一个好剧本。千万别相信他们,因为一个好剧本是远远不够的,你需要的是找到你能找到的最好剧本。






什么叫好的剧本?






首先是长度,在好莱坞,一页的剧本可以被换算成一分钟的电影时间。如果你用90页的剧本,就是90分钟的电影时长,120页的剧本,就是120分钟的电影时长。而在电影院排片时,90分钟的电影一天能排六场,而120分钟的电影则一般只能排四场——所以,这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当你开始制作第一部电影时,不要贪心,写一个90页的剧本就足够了。





其次,对一个行业的菜鸟来说,一个好剧本并不需要多复杂的剧情。事实上,你的剧本最好能像一个吻(KISS),也就是动作清晰,直奔主题(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也就是KISS)。这样的剧本是你作为一个菜鸟也可以进行操作的,并且能降低你因为经验不足而出错的几率。




要得到这样一个剧本,有三种路子。第一:自己写,这是一个相当省钱而且便捷的方式,办公用品一共5到8美金,再购买一个编剧软件,算下来,200到250美元就可以搞定。如果你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写的话,可以参考好莱坞人人挂在嘴边的一句玩笑话,“写剧本就是把12个人关到一个房子里让后一个个地让他们死掉。”话糙理不糙,在你没有更好的主题时,就把你的主角们带到一个固定的空间里,就像一出舞台剧或者一个家庭聚会。就像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的《落水狗》,或者《十二怒汉》、《理发店》等相当成功的电影一样。




第二种方式是聘请别人帮你写剧本。这时候你就需要先写出一个剧本梗概(script treatment),在申请了知识产权保护之后,然后聘请一个编剧,和他签订一个合同。合同包括至少两稿剧本,第一稿要在5个星期内完成,第二稿则只给3个星期的时间。




你也许会问,为什么需要剧本梗概?直接把要写什么告诉他们不就好了么。永远记住,一个在你脑子里的点子,并不是你自己的私人财产,你必须写到纸上,变成一个梗概,然后才能申请产权的保护,把这个点子变成你个人所有的东西。




那么,怎么写出一个剧本梗概呢?梗概的长度是没有限制的,最简单的梗概基本上只有3页,每页就是剧本的一个部分:开始,经过和结尾。当你对整个剧本的流程越来越熟悉,你当然可以把梗概越写越长。但我们今天就用最简单的3页剧本梗概来做例子。










3页梗概也可以分别称作第一幕、第二幕、第三幕。第一幕是整个故事的开头,和记者撰写新闻报道一样,在这一部分里占主要篇幅的就是五个“W”和一个“H”。也就是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和事情的原因,而“H”则是指事情发生的过程。




在第一幕里,你需要描写到至少一次的场景转换,并尽量清晰地告诉读者主角的信息。首先你提到的地点应当是主角第一次的出场地,接下来是年龄,最后是对于主角身份的描述,“他”有可能是希望在新大陆赚到第一桶金的移民穷小伙儿,又或者是本地的政治家或者富商等等。你需要为他们描绘一个背景。




第一幕完成后,接下来的工作则是去写第三幕——也就是剧本的下半部分以及结尾。在这一部分你同样需要在剧本里出现两个以上的地点。在第三幕时,你需要写出剧情最终的高潮或者主角们遇见的大危机,然后给出解决的途径,不仅是解决外部的外机,还要能解决主角团内部的矛盾。




当你写完了第一幕和第三幕之后,再回过头去写第二幕。第二幕是三幕中最重要的一幕,也是梗概的主体部分。剧情里所有的转折、起伏都是你要写在第二幕中的东西——也就是好莱坞所需要的“过山车”曲线。简单来说,就是在最后的结局之前,你得让观众发自内心地说出五个“唉哟好棒”和五个“妈呀糟糕”,让观众就像在坐过山车一样,一会儿被甩到最高点,一会儿又直直地冲到谷底。最后终于停下时,再给观众呈现出一个让他们惊呼“我的天”的神奇结尾。这十一个让观众能情不自禁发出呼声的地方,就是剧情的十一个转折点,或者称为关键剧情。




最后一种方式则是直接购买现成的剧本,在洛杉矶,有成千上百的剧本供你选择。这样虽然最省事,但也是花费最高的。



好剧本有哪些特点?






通常,人们会看一部电影,是因为电影中有些东西在和他们说话。观众以某种方式来认同电影中的人物和故事,他们和电影产生了连接点。观众连接点是电影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理解观众与电影相连接的特殊方式有助于编剧领悟剧本中所需要的商业化元素,并将其付诸于剧本写作。



一、普适性观念



异常成功的电影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传达清晰的主题:某些基本概念——关乎人类的状况、个人的希望,或者具有普世的吸引力。主题通常是作者写作一个剧本的原因所在,它是盘旋在故事上方并随时可能爆发的观念,它同时也是诱发观众认同故事角色和处境的想法。一个主题负责传递故事里发生的事件所具有的意义——编剧相信的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主题与因果以及生命的意义有关。它或许关乎某些我们经历过的事情所具有的意义——不管处境如何,争取过上幸福生活的机会(《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个人和社会的正直遭遇腐败和抵制的牵绊(《永不妥协》、《局内人》、《全面反击》);处理好过去与现在关系的需要(《神秘河》);或者认识自身潜力的需要(《阳光小美女》、《不速之客》)。










很多时候,主题可以表现得很简单。在很多成功的电影中,一个很流行的观念是弱者获胜:《洛奇》、《功夫梦》、《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舞出我天地》、《打工女郎》、《漂亮女人》、《怪物史莱克》、《摔角王》以及《奔腾年代》等。这一观念如此强烈,它深深地吸引了观众,因为每个人都想征服不利的处境。通过看到银幕上的弱者获胜,观众也能获得一种替代性的满足感。




复仇是另一具有普适性的重要主题。《虎胆龙威3: 极度反攻》、《V 字仇杀队》、《谍影重重》系列电影、《勇敢的心》、《怒火救援》、《偷天换日》、《致命吸引力》以及《角斗士》等都讲出我们普遍的愿望:对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进行还击。




另一个具有普适性的主题是人类精神的胜利。在《雨人》、《死亡诗社》、《当幸福来敲门》、《我心深处》、《米尔克》和《辛德勒的名单》等电影中,这一主题就运用得十分成功。










为什么观众喜欢看聪明的富人(比其他富人更聪明)变得更富有的故事?因为贪婪是一种普遍的情感,每个人身上都有,而我们也总是能感觉到它的存在。与贪婪相随的情感还包括嫉妒、吃醋、淫欲以及广为社会所接纳的欲望——拥有一切。《天罗地网》、《十二罗汉》、《华尔街》,甚至连《骗中骗》都传达了这些情感。




某些主题与特定年龄的人群有关。如果你知道目标观众群的人口统计资料,你就可以利用特定的主题来吸引他们。比如,现在看电影的观众当中,有一半左右的观众年龄在12 到29 岁之间。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成长题材的电影,或者说这一年龄层的人遭遇困难的故事会特别受欢迎。《朱诺》、《充气娃娃之恋》、《伴我同行》、《小餐馆》、《乖仔也疯狂》、《几近成名》、《美国风情画》、《早餐俱乐部》以及《公主日记》这些电影里所讲述的身份问题常常会困扰青少年和成年不久的年轻人。




其他可与观众建立起连接点的主题还有正直,如《永不妥协》、《全面反击》、《甜心先生》、《天才一族》。再者还有救赎——或许是某人拯救或挽救了自己的名誉,如《灵光乍现》、《大审判》、《危险性游戏》。




由此可见,所有这些主题都与精神和情绪状态有关,或者说与生命的过程有关,比如“成年”比如“找到自己的身份”。很多好的编剧都熟知人类心理,他们观察、阅读、阐释。他们研究人类这种动物,目的是为了发现他们做了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描述得越多、越准确,观众就越想看这部电影。






二、通过时事找到商业上的吸引力






绝大多数成功的电影都拥有一个与观众相连接的主题。然而,很多电影和观众产生连接的因素与发行时机有关。




最有名的一个例子是《中国综合症》,这部电影首映期定于1979 年3 月16 日(这一时间刚好稍微早于三里岛核工厂灾难前,该事故发生在3 月29 日),核事故(发生在宾夕法尼亚州)以及核灾难全国恐慌的流行使得该电影取得了成功。几年后,《战争游戏》几乎在同一时间公映,当时,儿童受计算机之害的新闻正铺天盖地。1999年,当《局内人》公映时,报纸上出现了大量与商业腐败有关的故事(这些故事流传至今)。《国家要案》似乎很容易牵扯出《今日美国》的头条——为美国中西部修建防御工事的承包商权力过大,且过于腐败。




受到新闻事件的启发后,某些电影利用观众挥之不去的恐惧和偏见也取得了成功:在双子塔受袭5 年后,《世贸中心》和《战栗航班》应“劫”而生;在奥运会惨案发生35 年后,《慕尼黑》横空出世;《飓风营救》利用了民众对恐怖主义的恐惧,以及反恐战争引发的部分民众对外国人的不信任感。










并非所有的当代事件或者热点事件改编的电影都能获得成功。《狂奔天涯》的故事发生在伊朗,并于第一次海湾战争后发行,但票房几乎在发行当天就已经显现败象。《坚强的心》的故事设置在巴基斯坦,其时,美军仍在巴基斯坦驻军,虽然这部电影有安吉丽娜·朱莉的加盟,但仍未获得观众的青睐。




由于电影要经历从写作、销售、拍摄到发行的过程,前后需要花几年的时间。所以,一部电影能够凑巧抓住社会趋势,往往会让人叹为观止。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早期,有相当一部分的美国人强调所谓的传统家庭价值。通过诸如《家庭纽带》这类情景喜剧,可以看到这种主流的表达。到了八十年代中晚期,很多婴儿潮出生的父母开始生养小孩,此时的文化倾向在以下情景喜剧中得以体现:《考斯比一家》、《成长的烦恼》、《奉子成婚》,以及那些具有婴儿潮特色的电影:《婴儿潮》、《飞越童真》《真爱考验》、《三个奶娃一个爸》、《抚养亚利桑那》。到了九十年代,大众娱乐又出现了新的主题:二十多岁的人遭遇的困境(《四个毕业生》和《自由企业》);三十多岁的人面临的问题(《三十而立》《欲望都市》);四十多岁的人的烦恼(《大峡谷》);治愈个人伤痛的欲望(《老爷车》)以及体现民族意识的电影(《天与地》)。




步入二十一世纪后,电影又生发出一些其他的主题,并捕获了我们的潜意识。有些电影专攻古老的主题——贪婪带来的危险(《全面反击》、《血色将至》);有的则成功处理了野心与暴力的关系(《卡波特》、《暴力史》;有的电影则聚焦于敏感主题,比如对石油的依赖(《辛瑞那》)、枪支暴力(《巴别塔》)和政治阴谋(《我在伊朗长大》);生态学的主题在很多电影中也出现过(《永不妥协》、《全面反击》、《后天》和《机器人总动员》)。当然,流行的主题或者事件并不能保证票房的成功,但它们却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与潜在的观众建立连接,因为某些观念正在大行其道。绝大多数电影的成功都或多或少依靠趋势或者实事性话题,通过强调故事个人化的一面,它们便与观众建立起了商业上的连接点。



三、让故事个人化



有两种可让故事与观众建立个人化连接的写作模式——“描述性”的写作模式和“指向性”的写作模式。描述性模式告诉观众“事情是怎么样的”,指向性模式则让观众知道编剧的意图。在选择写作模式时,编剧既可择一而从,也可兼而有之。




描述性的写作准确和现实地刻画了一个角色,以及他在某一特定的情景下将如何反应和作为。我们都看过这样的电影:主人公的反应看起来特别“真实”,我们认同主人公的“真实”,我们也想知道自己是否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和主人公共同进退。有时候我们希望如此,但有的时候我们就不太希望。在看《朱诺》时我们想知道自己如果处于朱诺的处境会怎么做;我们也想知道《意外边缘》里提出的道德困境该如何处置;我们想阻止《卢旺达饭店》里发生的悲剧;我们也很好奇,如果自己是《血钻》或者《红颜祸水》里面的角色,那我们该有多恐惧?









这些电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人性的视角,它们深刻且准确地描述出了人物和处境。它们也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因为它们能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指向性的电影展现了我们的理想,很多指向性的电影都是“英雄”电影。英雄很少感到恐惧,也很少游移不定或缺乏自信,他们按照观众期望的方式来战斗。




描述性和指向性写作均有三个重要的元素:身体的、心理的和情感的元素。在写作特定角色时,你可以通过身体的描写来增加角色的深度,你也可以设身处地问问自己:“在这样的情景之下,我的角色会如何行事?”如果他是一个15 岁的男孩,首次坠入爱河,他可能会脸红,可能会感到尴尬,可能还带着“呆笨”的眼镜,也可能留着很“潮”的发型,效果却令人不敢恭维。在心理上,他可能缺乏自信,也可能模仿某个足球明星的举动,他这么做是因为对自己的优良品质缺乏自信。从情感上来讲,他可能易怒,或者想要独善其身,也可能笑得太多。




如果所写作的指向性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个班长或者足球英雄,那么他有可能是个身体强壮、高大威猛、相貌英俊,并且穿什么衣服都非常好看的男人。他的心理可能非常自信,对世界漠不关心。情感上,他可能意志力坚若磐石,不惧痛苦和恐惧。




很多电影都同时使用描述性和指向性手段来和观众建立连接。你可以尝试用描述性的方式来创造某些角色,用指向性方式来创造另一些人物。你也可以为主人公创设一个转折点,让他从描述性过渡到指向性,也可让他从犹豫不决走向英雄的行为(这是“弱者获胜”电影如此流行的另一个原因)。




很多角色想要达成一个目标,同时也必须经历个人的阶段,这就可以用到从描述性过渡到指向性写作的模式。《洛奇》、《打工女郎》、《我盛大的希腊婚礼》、《哈利·波特》、《公主日记》、《漂亮女人》和《穿普拉达的女魔头》里均有一些角色为了取得成功,从而变得更自信、更熟练、更聪明或者更漂亮(英俊)。这些电影不仅具备一个普世和可理解的主题,而且他们也通过角色的转变和观众连接在了一起。



四、探索社会问题



很多电影都会探索社会问题,都倾向于把社会问题进行个人化的表达。《朱诺》中,影片展现了未婚早孕的社会问题,它对朱诺产生了影响,以及她成为一个未婚母亲所要面临的挑战;在《米尔克》和《费城故事》以及电视剧《早霜》中,同性恋权利的社会问题在政治和个人两方面均得以展现;《慕尼黑》和《暴力史》探索了暴力的社会问题,社会和个人如何控制暴力,它对个人产生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邪恶带来的道德困境;《永不妥协》触及了污染的问题,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个人付出的代价以及正义性的问题浮出水面……










可能很多编剧会觉得,由于对某些特定的社会事件有很强烈的个人观点,因而很难充分探索这类事件的主题。但为了写好一部电影剧本,就需要编剧理解整个事件,并对其进行分析,以及多角度的思考。你可能并不认同某一观点,但仍需花点时间将其展现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编剧不能表述个人观点。编剧保持中立,不加入任何个人观点,这并不有助于问题的讨论。编剧过于偏向于问题的某个方面,这可能会疏远某些潜在的观众。对问题进行多方面探索,可以让观众自己推导出结论。与长篇大论的布道相比,这对观众来说更具有吸引力。




主题越具有争议性,销售剧本的难度就越大。《维拉·德雷克》可能永远也算不上是一部标准的好莱坞电影,因为它在堕胎上的立场表达得很清楚,围绕这一敏感事件产生的争论可能吃力不讨好,结果把两边都得罪了。一部电影无力解决这样的问题,所以很多制片人会竭力避免此类主题。




然而,《朱诺》却是一部成功的好莱坞电影,部分原因在于它没有涉及堕胎的问题,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从个人的角度讲述了未婚先孕的故事。它很灵巧地从朱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也从朱诺男友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还从一个准备收养朱诺小孩的女人(不能生育)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它避开了故事中具有争议性的部分,并把我们和角色的个人考虑连接起来,让我们关注人性的困境,而非社会问题。




电影不同于布道、散文或者演说,它所关注的细微差别来自人性的脆弱、人性的代价、人性的可能性。我们可以看到社会问题对个人产生的影响,这不是对问题进行抽象化,而是洞察社会问题对剧本中人物的人性所产生的影响。通常,处理故事观念的方式越尖锐,故事角色的人性就会越少。享受一个故事,是因为拥有人性,而不是因为它展现了一个紧迫的社会问题。研究戏剧的正确方法是关注人类,社会问题绝不可能单独存在于抽象的哲学宇宙里抑或是真空中,它们总是存在于人性的处境中。观念让我们发笑,打动观众的却是角色本身。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atxw171 发表于 2017-10-30 21: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了,谢谢楼主发布啊 ,我收藏了啊!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4-4-20 18:13 , Processed in 0.03290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