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合作我要投稿 设为首页

吉林松花江流域的“知青歌曲”

发布时间:2015-09-05 发布人:lxh13579

秋天 里路过大草原,雁子双双回 故乡 ;人说风光这边 美好 ,比不上知青的北大荒吉林松花江流域的知青歌曲,与兵团不同,兵团是几百上千人聚一处,而这里散落的知青点每户十人八人, 时间 是1968年至1977年,知青在乡时间长的七八年,短的三四年。松花江在吉

 

“秋天里路过大草原,雁子双双回故乡;人说风光这边美好,比不上知青的北大荒……”吉林松花江流域的知青歌曲,与兵团不同,兵团是几百上千人聚一处,而这里散落的知青点每“户”十人八人,时间是1968年至1977年,知青在乡时间长的七八年,短的三四年。松花江在吉林省境流经上游的敦化、蛟河、桦甸、永吉,舒兰等县,及吉林丘陵以下的九台、双阳、农安、德惠、榆树,后进入西部草原的前郭尔罗斯、扶余、大安后与嫩江汇合。 由“集体户”创造的松花江地域性知青歌曲,就产生于这一背景。
 
引一首《九台知青歌》(九台县紧邻松花江):
 
“雪地又冰天,来到九台县,生产队里把家安,痛苦又悲伤。三更就起来,半夜不能眠,蚊子叮来跳蚤咬,浑身是大包。转眼秋风起,大雁往南飞,白发老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海枯石可烂,要把春城归,回到春城我的家,看看爹和妈。……”(借用古曲《苏武牧羊》填词。曲调缓慢悠长地。春城,长春市的简称。词作者:佚名长春知青)
 
本歌流传范围有吉林省境内的九台县、德惠县、榆树县、农安县一带。歌词苍白浅露过于简单,文化含量不高(多数为初中毕业)歌名为我整理后所定,原无歌名。歌词创作有即兴草率,但套以古老《苏武牧羊》曲唱出,有苍凉感与现场感。此歌在九台县及农安县还有另外唱词:
 
“正月初七里呀,来到呀九台县,生产队里把家安,痛苦又悲伤。吃的是高粱米籽,喝的是咸盐汤……”
 
最早来到松花江一带时知青们唱的是——(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知识青年把乡下,建设农村志气大;我当个新型农民多荣耀,头顶烈日把田下(有唱“头戴草帽把田下”)……” (借用时代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改词,曲调欢快兴奋地》
 
但很快已略有“流放”颓感:
 
“坐上那个大卡车吆,戴上那个大红花啊,远方的青年知青流浪者呀,哲里木盟来安家……”(青海民歌填词,曲调忧伤、诙谐浪荡。哲里木盟当年归属吉林省。知青在敲锣打鼓中告别城市,而后迅速被城市淡忘)
 
知青初下乡时没有自己的歌,先是选唱与环境类似的歌,如 :“蓝色的天空像大海一样,辽阔的大路上尘土飞扬,穿海洋过雪原来自四方”,如“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直通往弥漫的远方,我要沿着这条小路,跟着我的爱人上战场”, 如“头顶天山鹅毛雪,面迎戈壁大风沙”(与边疆、四方有关的革命歌曲、二战歌曲、西北民歌等)但这些已远不能满足,于是自己的新格调开始酝酿。
 
之后岁月漫长,这些昔日“风云骄子“(在那场运动中)今日风沙知青,已渐感天涯力疲塞满伤怀——
 
“离别了这里不知多少年,我留恋的故园;望了又望眼前只是一片渺茫和辽阔;什么时候才能看到故乡的山河,静静的夜晚,冷冷的风明月向西落”(由20世纪30年代旧歌《囚歌》借用改编,曲调幽幽、伤感)
 
回城无望,现实悖谬,农村社会种种不公,把他们在校接受的“清一色”教育吹跑,知青开始喝酒,吸烟,蓄留长发,仪容邋遢……歌声乘虚而入,歌声有慰藉、麻醉、逃离现实作用。
 
吉林省城长春市的“六八届”知青改编的歌词:
 
“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故乡的身旁?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春城的马路上”……(佚名)
 
从前极端的“革命”理想碰壁后,怀旧情绪油然而生,可能这是为什么知青歌沿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主革命期旧歌的原因,《惜别》这首旧歌无论是借用还是其他,因奇怪地与知青的特定境遇及情绪关联为所喜爱,融为典型知青歌:
 
“红烛将残,杯酒已干,相对无言无言,巡洋酒醉谁觉长夜漫漫。共君你一席话,明日里各天涯,总言惜别终须别,谁知何年再见期?
 
关山隔隔,梦运迁移,无翅难翔难翔,遥望云天怀念故人泪沾巾。劝君你多勉励,望君你畅怀言,只要心心永相望,相隔两地又何妨?
 
如鹰爱日,如蛾爱火,吾婢爱男爱男,风波歌曲昂首挺胸走向前。擦干了腮边的泪,脱下了绣花的衫,温室不是我们的家,只有满天风和沙。
 
爱情绵绵,如胶如漆,儿女情长情长,男儿立志借有青年何悲伤?今宵与君别离,明日我归故乡,上天不负多情侣,深情蜜意永久长”(作者:佚名)
 
此歌我曾于1971年在松花江边听到并抄录,不仅九台一带,北到吉林西部的洮南县,东到延边地区的汪清县合龙县等,均有不同唱词.
 
如农安县境的:
 
“青春将残,美梦难圆,死后依恋依恋,浪迹天涯,背井离乡在龙江。人生多似梦,恩爱变成空,纵然今生难相见,故等来世再相逢。
 
萍水相逢,一见钟情,事后偶然偶然,三十六年五月七日定良缘。宾客齐相贺,笑声意绵绵,虽等那日留明迹,虽想虽想此婚变。
 
荒山古木,白骨遗出,既将撒散,兄妹情长(此处残缺一句),父母难相见,龙江不是我的家,愿将此地起黄沙。
 
关山隔隔,浑梦相似,无翅难翔难翔,遥望云天怀念故人泪沾衫。愿君多勉励,盼君畅欢颜,只要心心永铭记,相隔两地又何妨?……”(龙江,是黑龙江省旧称。故判断歌词可能改动在黑龙江省内,后流传于吉林境内。)
 
像是旧中国流传过来的歌曲,为知青所“借用”、改编。知青与爱情相关的歌均“朦 胧”,像这样露骨的不多(当年公开唱会被批“黄歌”“腐蚀”等)。
 
吉林松花江流域一带改编了的《从北京到边疆》(本歌还有其他歌名):
 
“从北京到边疆,路途有多遥远,告别了亲人告别了父母,来到这个地方。望山高如云,望水水东流,想让河水捎封家信,苦难有多少……三更就起床,半夜不能眠,曲曲弯弯的羊肠小道,担担挑在肩……”(残缺。词作者:佚名。曲调疲惫地、悠远地)
 
吉林丘陵地带山路“曲曲弯弯”,这支歌系本地知青从北京知青创作的歌词上又次改编的。
 
以下这首流行于九台、农安一带的名为《异乡曲》——
 
“月儿高挂在天上,光明照耀着四方,在这静静的深夜里,忆起我的故乡……家乡远隔在重阳呀,旦夕不能相忘,那里有高年的苦命的娘,盼望着儿子返乡。 星光暗里独自披衣起呀,悄悄向远方,望了又望,眼前只是一片凄凉和悲伤,什么时候才能见到故人的荣光?凄凉的夜晚心酸的泪莫要洒异乡”(歌词残缺不全。作者:佚名。曲调轻叹地、忧伤地)
 
本歌有知青借用老歌的小部分旧词,多为改编的新词。
 
知青的组织当年“兵团“严密一些,“集体户“由村一级生产队兼抓,村屯的“集体户”分散而组织薄弱,下乡初年的情况更差,后来稍好。在1968、1969年有的地方公社(乡一级)”五七连“还没及配备管理知青的干部,1970、1971年后才渐渐配齐。基本属于文化生活上的“盲区”,乡镇一级没有图书馆,有的村屯还没通上电,我就曾在松花江边架设过一冬的电线,城里来的知青“文化饥渴”,而歌声,当年是一种知青“准文化食粮”。 歌曲记述了苦闷,彷徨,农村文化生活及日常生活的枯燥,青春心理的种种离愁别绪。
 
集体户由于分布广袤疏落,无法控制,所以“知青黄歌”(当年的一种蔑称)也比“兵团“更多,传布更公开无忌,全数覆盖。
 
下面这首歌名《杭州之歌》:
 
“请问朋友你来自何方?我来自杭州西湖之旁,如今在这偏僻的地方,遥远的农村安家落户。 回想起离别杭州的时候,一件件往事涌上心头,娘望儿来儿望着娘,心酸的泪水湿了衣裳。 姑娘啊当我离开了你,就像蜜蜂离开鲜花一样,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美丽的鲜花永远开放……”(做词:佚名)
 
歌词为杭州知青作,后流传到松花江流域广大地区。。
 
知青改编了一批歌曲(只有个别知青歌曲词谱均为原创),流传于吉林松花江流域的如: 《南京之歌》《重庆之歌》《《秋收时节》、《异乡曲》、《满江红》(古歌)、《夜半歌声》《路过大草原》、《满洲姑娘》(日据时东北歌)、《三套车》、《青年圆舞曲》、《金刚山姑娘》(朝鲜)、《小路》《乌克兰》《友谊地久天长》(苏联)……。
 
其中《南京之歌》为词谱原创,而同样流传全国甚广的《重庆之歌》《北京之歌》可能均属半原创。以上提到有的属于“准知青歌曲”,有的属于“附属知青歌曲”(如原盘未动的),有的虽是原歌但已经作用于知青汇融入知青文化,故应计入知青歌范畴。
 
知青歌曲草创在最初三四年,质量好的出自老三届,后边的差些,再以后新创较少,复唱前边的多。
 
借用《满洲姑娘》改名《站台》的,“旧瓶装新酒”(此歌只在本地流行):
 
“远方的人啊,你可曾记得我?青春的岁月白白地荒废,远方的姑娘姑娘啊……”(未改前原词“冰呀雪呀冷的风啊,吹到北国的天边去,美丽的灰服以做好,等奴去出嫁呀,亲爱的郎君你等着吧”)
 
地方性知青歌。如,反映探乡回城感慨的《南湖之歌》(指长春市的南湖,流传有限),改编反映颓唐心理的旧时老歌《美酒与咖啡》,套用山西民歌改词的《绣荷包》,套用新疆民歌改词的《送你一支玫瑰花》,以及新作《扁舟情侣》等,均曾在农安县等松花江流域集体户流传。有的经天津、上海知青传唱带走。因当时无人记录,唱过就过去,没有纸面东西。地方性知青歌如《扁舟情侣》等,曾在长春市的省城知青里流传,如长春的73中、86中、14中、15中、50中、4中、8中等。
 
知青囿于狭窄现实,却幻想着更广大世界的精神遨游:
 
“在这里我畅游南洋,在这里我闻到了五谷花儿香;在这里我碰到了马丽娅姑娘,她为葬送了她的青春,我为他永远永远怀念”(由旧歌《梅娘曲》改编的知青歌曲《南洋恋歌》,流传于农安县、九台县)
 
知青歌词,大部为“集体创作”,既由一人或几人开头,你添一句我加一句,良莠不齐。谱曲采用“借来”,既将现成歌曲的曲谱移植,如古歌、民歌、世界革命歌曲、外国民歌、旧中国电影插曲、当代歌曲等,这种改头换面法,是知青特有的发明。 知青歌曲的传播形式是“口头”传播。有的沿用了原歌词的一半,改编了一半。有的传唱中,觉得原曲谱不适用,数次加以改造。知青不会做曲谱只能借用填词,是知青文化教育不足的尴尬。
 
一般说,“兵团“知青唱法比较统一,而分散在村屯“的集体户”知青,由于地域广大则有很多分歧唱词。 “兵团”对知青歌曲的全国传播起了推波助澜,而千乡万镇的分散“集体户”催化了丰富繁多的知青歌曲的“地域演绎”。
 
松花江流域有不少“无名”的知青歌曲(地域以外鲜为人知):
 
“我们曾经终日游荡,荡漾在河面上,而今却是老雁横飞,远隔着山脉重洋,让我们一往情意无限,让我们举起翅膀……”(歌名不确定)
 
这些残缺、片段、“无名”的知青歌曲,占了可搜集到知青歌曲的相当部分。
 
“岸边的灯火不明,凄凉又悲伤,离往者,流着泪,最难受是离别苦。谁来爱,谁来爱,由谁来爱我?记得那黎明之夜,浓雾那一晚……”(歌名不确定,流传于农安、德惠、九台等)
 
由长春市知青创造的《南湖之歌》(长春有一湖名南湖):
 
“夜色笼罩着整个春城,
 
离别春城是格外的迷人,
 
小船划过,层层的浪波,
 
南湖呵,什么时候才能回到你身旁?……”(平静叙述地、深静若思地)
 
知青在室外农业的廓大劳动环境里,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秋收时节,大好时光,姑娘伴我,返回故乡。加利树花开,已经结果,那么你就回答我……”(有《秋收时节》及其他歌名,曲调火热、跳荡地)
 
“一代前所未有的共产新人”(当年的一个提法),怀着陡涨的理想,却跌落在现实面前,发现生活中还有许多黑暗与泥潭;他们在天长地久的时光煎熬里,在青春消逝的无望的等待中,在现实与期冀悖论里;青春敏感到自己不过是历史的匆匆过客,知青已离开昨日集体精神高蹈狂欢,进而渴望追求个人狭小幸福:
 
“爱情绵绵,人生烈火,幸福时刻,何时到来?……”(佚名)
 
火热、大胆——之前因长期压抑对各种“禁区”是胆怯的——可以说前所未有,是广阔田野里的一次“解放”!(尽管思想与艺术有畸形或先天不足,但它踢开了当年“划一性”,追求“个性”,摆脱羁绊)(知青有很高的建设新农村的理想,并作出实践,但自创的歌曲却少有表达,可能因对过分政治化的厌倦)在这里他们渴望别一境界,渴望另一种高远渺茫……
 
与其说知青歌曲冲决了“政治禁区”,莫若说它冲溃了“爱情禁区“(以前除了“革命情感”不可讴歌个人东西)——
 
“列车已开动,隔窗相望,姑娘含泪留在月台上,无情的列车载走了有情的人,往日的欢乐甜蜜的笑语,从此我永远离别了你……”《站台》
 
知青难以结婚,结婚既失去知青身份。所以他们的爱是矛盾的,苦痛的,止步在“精神恋爱”前,充斥踌躇、悲怆、挫折感——
 
“世上人嘲笑我知青流浪者,我的心情永远埋没”“自己的青春自己来怜惜,苦难有谁能来代替?”“得过且过,对酒当歌人生有几何,往日的欢乐现在的堕落,将来是宝贵的多”(佚名)
 
但总体说,知青的“爱情论”不是肉欲,是一种纯洁,一种遥远,一种精神能的东西,多以不能“实现”为前提……
 
知青歌曲之意义。它对70年代末“知青文学”有先导。如说它属“地下文学艺术”,莫如说属“大地歌曲艺术”为妥(“地下文学”一词产于原苏联,政治浓厚,是对抗性) 知青创作上虽与过分“革论”分野,对主流意识有某颠覆、消解,但简单将纳入“二元对抗”似不妥(中西方的部分论者);知青文化有对抗,更多对主流形态的疏离游走,具自己的独立意识;它是都市青春与乡野实践的一次奇妙结合,火花碰撞;它具70年代青春引领时代精神的特征,有发现性、前瞻性、迁徙性(知青文化对时代精神迁移有召唤)
 
知青歌曲有“大地性”:它标示出那个年代的底层道路,留下了写实性、理想性、沉重性的本土自生艺术特征。除了知识与劳动连接,城市与农业相结合外,兼记述青春史,感情史,生活史,以及地域状态,农事,自然……
 
知青歌曲初遭“否定”,批判,后来“嫌疑”,后莫名其妙,最终散佚遗忘——在过去40余年岁月里。喜欢教条和概念的教科书似乎一直未提及知青歌曲,它永难“入流”。历史遗失了一批大地奇珍。后来的人了解的20世纪60—70年代间文化发展史只有“断档”“空白”……
 
东北有一些乡野俚曲,如《五更十八嘿》(又名《五更谣》)(包含性爱内容),有个别被知青借谱填词,已改变性质。奇怪的少有东北“二人转”被改编(旧有的“二人转”多为“黄段子”类,虽有冲破封建功能,低级羼杂不少,可能为文化知青所不喜)
 
现代社会一般不能再出现类似民间歌曲的东西,并大规模传播。但知青歌曲却是鲜例。它题材的广泛性,辽阔度,奇异性……均可令嗟叹,可资研究。
 
知青歌曲对松花江沿岸乡村文化及青年影响不大,知青走后此歌曲随知青流入城市并堙没。知青曾带动了乡村文化,如服装、卫生,如科技、风习,如教育,乡村管理等,但精神的“阳春白雪”难于为乡民理解,知青歌曲只竖立起自己文化的发源与标识(知青为当年一新出现“阶层“)(主流文化外一条重要的支流)
 
(2013,3,)
 
注。参见孙文涛其他论述知青歌曲文章:
 
《知青时期歌曲漫忆》(1985,发表于《当代文艺思潮》)
 
《徘徊于昨天大地的青春歌曲:再谈知青歌曲中理想主义的浪漫色彩》(1991,发表于海南)
 
《浪迹天涯追缪斯》(1998,发表于吉林)
 
《“秋收时节”及其他几首知青歌曲》(1998,发表于吉林)
 
《知青歌曲代表作手抄“南京之歌”》 (1998,发表于吉林)
 
《“春风吹醉岸边杨柳”》 (1998,发表于吉林)
 
《知青歌曲“重庆之歌”》 (1998,发表于吉林)
 
《现代诗“前导曲”:知青音》(2007,发表于香港)
免费电话咨询

24小时原创热线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

  Copyright © 2011-2021 帝国资源网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