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广告合作我要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流行歌词

民国密史: 孙中山如何将青天白日旗普及全国

01-07 xbco6mWz 歌词网基地

【中国原创歌词网】 青天白日旗是辛亥革命时期制定的第一面旗帜,由兴中会会员陆皓东设计,后来由中国国民党使用。1893年秋天,革命党人陆皓东居住于尢烈的听涛阁,设计了青天白日旗。1895年兴中会为发动广州起义,曾议决以此旗取代清政府的黄龙旗。因广州起义在爆发前遭清政府
“青天白日旗”是辛亥革命时期制定的第一面旗帜,由兴中会会员陆皓东设计,后来由中国国民党使用。1893年秋天,革命党人陆皓东居住于尢烈的听涛阁,设计了“青天白日旗”。1895年兴中会为发动广州起义,曾议决以此旗取代清政府的黄龙旗。因广州起义在爆发前遭清政府破坏,旗未使用。1895年,孙中山在香港举行兴中会的首次干部会议,通过了以“青天白日旗”为革命军旗,此后多次起义皆以此旗为标帜号召。
 
“青天白日”意味着自由平等和正大光明,体现了自由民主观念,青色代表光明纯洁、民族和自由;白色代表坦白无私、民权和平等;白日的十二道光芒,代表着一年十二个月,一天十二个时辰;也象征国家的命脉,随时间的前进永存于世界;更鼓舞国人与时俱进,自强不息。青天白日,取象宏美,日出东方为之最者,且青天白日,示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义。
 
青天白日旗首次用于战场上是1900年的惠州起义。领导这次起义的大将黄福、先锋黄耀廷率领敢死队员200人,连续作战20多天,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杀得清军胆战心惊。1905年同盟会在东京成立,由于此前青天白日旗已用于战场,革命党人认为此旗容易被认为是军旗,因此有必要再制定一面真正的国旗。
 
 
 
青天白日旗
 
此后青天白日旗与三色旗一起在战场上使用,起义虽多失败,但两面旗帜受到广泛的关注。南洋的《中兴报》和香港的《中国报》都刊登了这两面旗帜,称为中国的新象征,为宣传革命起了一定作用。
 
“青天白日旗”最终确定为当时“国旗”是一波三折,差一点成为了其他的旗帜。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事先没做统一安排和部署,各地独立没有使用统一的国旗,武昌革命军使用的是十八星旗,在后来讨论国旗时发生了激烈的争论。革命党人坚持用三色旗为国旗,其他各派认为原旗不能代表全民的意志,并且在反满革命目标已经实现的情形下,应以“五族共和”为新的奋斗目标。1911年,在“共和联合会大会”上,其他各派一致要求使用“五色旗”,革命党人再次让步,同意以五色旗为新的国旗,原来的国旗青天白日旗成为海军旗,十八星旗为陆军旗。孙中山一直不愿接受这个决定,可孙中山的坚持也是徒劳,1912年,北京临时政府再次议定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青天白日旗的地位进一步下降。
 
 
 
孙中山在日本与友人合影
 
1914年,孙中山为了和袁世凯展开坚决的斗争,远赴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他亲自制定革命方略中特地写进“旗帜与制服”一节,规定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国旗,还规定以原先的青天白日两色旗为党旗。
 
1920年11月25日,孙中山在广州重组军政府,宣布废除五色旗,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中华民国国旗。1922年,陈炯明叛变革命,孙中山被驱逐,此旗又被弃用。1923年2月孙中山将陈炯明击败,举行隆重的阅兵授旗仪式,恢复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的地位。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北洋政府悬挂多年的五色旗逐渐被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所取代。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宣布于18日成立南京国民政府。政府成立后,蒋介石为了显示其“正统”地位,表示遵照孙先生遗志,宣布恢复使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旗,青天白日旗为党旗。
 
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更易旗帜,接受三民主义。至此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最终成为当时的“国旗”。
 
揭秘:国民党四大名将退守台湾后的人生结局
 
 
 
胡宗南
 
1949年后,随着国民党在大陆战场上的节节败退,台湾在蒋介石眼里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到1949年下半年,蒋介石率领国民党的名将们撤退到了台湾。而这些跟着蒋介石一起退守台湾的名将,他们有着怎样的人生结局呢?一起来看看胡宗南、阎锡山、何应钦和陈诚这四位曾经在大陆叱咤风云的国民党名将退守台湾后的故事。
 
胡宗南:我们不该到这里来
 
1950年3月,胡宗南黯然来到台湾,暂且安身在花莲,当年曾统帅40万大军的他,身边只剩下了6名随从。失败的阴影,前途的渺茫,让胡宗南的心情极为低落。一天,胡宗南走过花莲体育馆,来到海边,突然对他曾经的部下孔令晟说:“我们不应该到这里来。”
 
同年5月,台北“监察院”45名“监察委员”联名弹劾胡宗南,历数了他在西北、四川的一连串败绩,认为国民党政府之所以会“失去大陆江山”,胡宗南“应负重大之罪责”。胡宗南部属愤愤不平要去闹事,被胡宗南压了下来。最终,这一场弹劾案不了了之。但这场风波后,胡宗南“西北王”的历史彻底画上了句号。1967年2月7日,胡宗南病逝,终年67岁。
 
 
 
冯玉祥,蒋介石和阎锡山的合影
 
阎锡山:开农场办印刷厂
 
1950年3月1日,阎锡山领了一个闲差“总统府资政”。第二天,他就搬到台北偏僻的丽水街,半年后,他又带着40名部属,搬家到阳明山旁的菁山。来到山上,阎锡山自己动手建房子。之前,阎锡山住的房子是木板墙和石棉瓦顶。台风一来,石棉瓦就被吹飞了,阎锡山就接着在屋顶上面铺草,结果台风又来了,草顶也不见了。于是阎锡山很就用水泥在菁山上建了两个窑洞,并命名为“种能洞”。在山上,阎锡山还租地建了一个“种能农场”,养鸡养猪,开梯田种橘子。
 
那时阎锡山每月可以领5万元台币,不过这些钱要和部属们一起用还是太少。于是阎锡山开了一家印刷厂,但部属们还是离他而去,他的部属王延年回忆:“我们都感觉没有意思了,靠他吃饭不如出来自己吃饭。”1960年5月20日,阎锡山患重感冒,还有气喘。第二天的中午,阎锡山即被紧急送往医院,两天后病逝,时年78岁。
 
 
 
何应钦夫妻
 
何应钦:养兰花200多盆
 
1952年2月,何应钦公开表示支持蒋介石“复职”,同时谴责李宗仁“不忠不义”。国民党展开“改造”,要让“老人”们离开权力中心,何应钦却为“改造”积极献计,被蒋介石任命为“中央评议委员”,但在“改造”结束后,何应钦也随之被挤出了国民党的中央委员会,只剩下“战略顾问委员会主委”一个空头衔。到了1972年,“战略顾问委员会”不再设主任一职,何应钦成为委员,更加无事可做,闲在家里。
 
到了晚年,何应钦不能忘怀的是家乡的山水和兰花。请张大千给他画了一张家乡山水画;还养了200多盆兰花,每有兰花展,他一定前往观赏。95岁生日那天,何应钦很高兴地拍了很多照片,说要把这些照片寄给家乡人看看。1987年10月20日,他的血压突然下降,第二天上午就在台北荣民总医院去世。终年99岁。
 
陈诚:晚年与蒋介石闹矛盾
 
 
 
陈诚全家福
 
作为蒋介石的爱将,陈诚1948年底就被任命为“台湾省主席”,后来又担任了台湾的“行政院长”。陈诚晚年与蒋介石产生了重大的矛盾。第一次是蒋介石想在1960年连任“总统”,但这与台湾“宪法”不符,于是蒋就逼着陈诚等修改了法律,进行连任,这深深地刺伤了陈诚。第二次是1963年,因为“反攻大陆”的计划,陈蒋再次爆发矛盾。陈诚对蒋介石说,一旦“反攻”的号角响起,他仍然要请命出征,但是他不同意贸然地“反攻”。1964年病重之际,陈诚向蒋介石提出辞去“行政院长”的要求,得到批准。1965年3月5日,陈诚因肝癌病逝于台北,享年68岁。
 
毛主席妙评国民党五大将领:谁的评价最高
 
 
 
李宗仁与毛主席
 
毛泽东评李宗仁:“请多保重身体,共产党不会忘记你的”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毛泽东会见李宗仁的特使刘仲容时说:“广西这几年跟蒋介石闹独立。名气很大啊!广西是个有名的穷省份,闹起饥荒来,灾民常逃到湖南来。湖南的农民讨不到老婆的,就娶广西的妹子。李先生凭什么闹独立?据说,这几年,没有南京政府的财政支持,不仅撑得住局面,还被人称赞为全国的模范省。我看李宗仁是个有本事的人。”
 
毛泽东所说的“闹独立”,是指李宗仁领导的广西政府虽然从名义听从国民党中央政府的领导,但实际上一直处于“独立或半独立”的状态,蒋介石的军令、政令大多数情况下在广西根本行不通。
 
面对蒋介石,李宗仁能够从容不迫与其周旋,这的确反映出李宗仁的精明才干。
 
其实,李宗仁早在青年时期就显露出其过人的才华,他以农家子弟的身份投考从戎,东拼西杀,仅用10余年时间,就平定了广西,成为“广西王”。随后,李宗仁又积极参加了著名的北伐战争。
 
1926年6月初,国民党二中全会任命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并授权组织北伐军总司令部,建立前敌总指挥部,唐生智、李宗仁分别任前敌总指挥、副总指挥。
 
7月初,李宗仁取道桂林,亲率12个团由黄沙河下衡阳。与此同时,他又电令7军向长沙挺进。长沙对吴佩孚来说,是能否在湖南站稳脚跟的关健地盘,长沙一失,吴佩孚的南下劳师之功可谓前功尽弃。
 
 
 
李宗仁
 
面对即将发生的一场恶战,李宗仁沉着冷静,采取了相应措施:命令第2路军总指挥胡宗泽率李明瑞旅和杨腾辉、陶钧等团开往永丰集中;第4军陈铭枢、张发奎两师自琼崖北上,抵湖南攸县、安仁一带。左右两翼部署停当,李宗仁亲自指挥正面进攻。7月4日,李下令三路同时发动攻击,一开始就打得吴佩孚军措手不及,仅一个星期,就光复长沙,吴军退守汩罗江北岸待援。
 
北伐军首战告捷,国人震动,尤其是广州政府要员,惊喜交加。原来广州国民政府一些中央大员虽在那次会议上支持北伐,但从心底里还存有畏缩情绪,对能否取胜,忐忑不安。长沙之战,北伐军一举成名。
 
毛泽东评张辉瓒:“是你剃了朱、毛的头,还是朱、毛剃了你的头?”
 
1931年春,毛泽东在宁都黄陂村挥笔写下在第一次反围剿胜利之后,作词《渔家傲·反第一大“围剿”》:“万木霜天红烂漫,天边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李宗仁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毛主席《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词的广为传诵,使张辉瓒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字。
 
有学者认为,这首《渔家傲》中,“前头捉了张辉瓒”一句太过直白,简直就是以口语入词,为作词家所讳。但也许正是因为直白,才容易被文化水平不高的根据地群众所传唱。另外,它也反映了毛泽东打了胜仗以后,写作此词时的一种酣畅淋漓的痛快心情。
 
据党史和军史专家考证,毛泽东的这首词,创造了几个第一:张辉瓒是红军在江西第一次俘虏国民党将军,而且张辉瓒被俘时军衔为中将师长,也是在江西俘获的国民党最高级别的将领。这是第一次以国民党将领的名字入诗词,在以后的战争中,被捉的国民党将领有的职务和军衔都高于张辉瓒,却也无缘享受此“殊荣”。
 
张辉瓒在江西“剿共”时,“共党”、“共匪”、“红军”、“游击队”,在他眼里,统统化成四个字就是:朱(德)、毛(泽东)、彭(德怀)、黄(公略);他仿照《水浒传》中封宋江、方腊、田虎、王庆为“四大寇”,把“朱毛彭黄”也简称为“四大寇”。没想到,他就栽在这“四大寇”手里。
 
 
 
卫立煌
 
毛泽东评卫立煌:“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
 
毛泽东与卫立煌第一次见面是在国共合作局面形成以后的1938年。当时,卫立煌刚刚指挥完中条山对日作战行动,被阻隔于敌后,顺便取道延安见到毛泽东的。在延安,这位被朱德称为“在忻口战役中立下大功的民族英雄”受到了盛况空前的欢迎,使他感受到了延安人民和毛泽东的真诚,对中国共产党人产生了好感。
 
蒋介石兵败大陆后,卫立煌蛰居香港,拒绝去台。后来,终于在适当时机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被毛泽东赞誉为“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
 
辽沈战役结束后,卫立煌逃回南京,被蒋介石下令扣押,软禁起来。1949年初,蒋介石被李宗仁、白崇禧逼下台以后,卫立煌逃出南京,开始隐居香港。
 
但卫立煌的日子并不好过,当时国民党特务在香港的活动非常猖狂,不时暗杀与蒋介石心存异志的原国民党高级将领。特别让他放心不下的是,在大陆还有他85岁的老母亲及其家人。所以,尽管中共中央发表的头等战犯名单中,有卫立煌的名字,但卫立煌将军并未因此失去对我党统战政策的信任。1949年2月,他致信朱德:“弟自沈阳南旋,行动不克自由,谅早洞悉。唯念老母现在八十有五,弱弟奄涛,率同子侄数十人,在肥侍养。兹值解放大军到达,望电知军政领袖,加以保护,免受惊恐。
 
对于卫立煌这位在抗日期间曾与共产党合作较好的老朋友,毛泽东并未忘记,他于4月5日致电邓小平等人,转去卫立煌致朱德的信,并指示道:“望转合肥县政府对卫立煌家属予以保护为盼。”
 
 
 
傅作义、蒋介石与卫立煌
 
对此,卫立煌非常感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不顾国民党特务的监视,也不顾自己是新中国钦命的“战争要犯”,从香港向北京发出了热情洋溢的贺电:
 
北京毛主席:
 
先生英明领导,人民革命卒获辉煌胜利;从此全中华人民得到伟大领袖,新中国富强有望,举世欢腾鼓舞,竭诚拥护。煌向往衷心尤为雀跃万丈。敬电驰贺。朱副主席、周总理请代申贺忱。
 
收到卫立煌的电报,毛泽东很快回电,表示感谢。电报全文如下:
 
张枫转卫立煌将军:
 
酉江电诵悉,极为感谢。谨此奉复。
 
毛泽东
 
1949年10月15日
 
接到毛泽东的复电,卫立煌非常高兴,联想到与毛泽东在延安见面的情景,以及与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等人在一起合作抗日的日子……
 
毛泽东评陈明仁:“我看林彪打仗就不如你!”
 
 
 
蒋介石与卫立煌
 
1947年6月的四平之战,在国民党方面被称为四平保卫战,而在解放军方面则被称为是四平攻坚战。这是陈明仁的巅峰之战。以至于两年之后,毛泽东请长沙起义的陈明仁在自己家中做客,鼓励他继续带兵,并幽默地说:“我看林彪打仗就不如你哟!”陈明仁自感四平之战罪孽深重,连称不敢。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予军衔的将领中,竟有159名原国民党军官,其中陶峙岳、陈明仁、董其武被授予上将,依然执掌兵权,这种信任也为历史上少有。这也许证明了共产党“革命不分早晚”的许诺。
 
毛泽东亲邀程潜和陈明仁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政协大会及开国大典。
 
9月7日,当程、陈二人抵京时,受到了极高的礼遇。毛泽东派聂荣臻在车站迎接,并陪送到“六国饭店”下榻,朱老总率众多解放军将领出席迎接宴,毛泽东亲自在门口迎接他们。9月19日,在政协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邀代表游天坛祈年殿,特地从人群中召唤出陈明仁,亲切地叫着陈明仁的字:“子良,来,来,我们两个单独照个相。”
 
于是,历史留下了这张永存之照。
 
在政协会上,被蒋介石称为“创造了人世间的奇迹,不愧为难得将才”的陈明仁将军在发言道:“我起义了,这既是对白崇禧实行兵谏,也是我对蒋介石的大义灭亲……”“我记得我在黄埔的时候,蒋介石经常对我们说:‘我是革命的,实行三民主义的,我什么时候不革命,你们应该打倒我。’我现在发现蒋介石不仅是不革命,简直是反革命,简直是人民公敌,我当然要打倒他。并且不但我要打倒他,就是凡是黄埔同学乃至全国人民都要起来打倒他的。他是我们校长,现在我便给他一个大义灭亲,我想蒋介石用不着怨恨我,应该去怨恨他自己。”
 
当时,蒋介石听到陈明仁的这番讲话,头一下子大了起来,不得不服降压药。
 
 
 
冯玉祥与蒋介石合影
 
毛泽东点评冯玉祥:“置身民主,功在国家”
 
1945年8月,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了和平建国,毛泽东亲赴重庆和蒋介石进行谈判。对于毛泽东不惧风险、毅然飞渝的举动,冯玉祥非常佩服地说:“毛泽东到重庆,说明了他胸襟坦白,一片至诚。”冯玉祥当时虽然身为国民政府的要人,但由于蒋介石对他与共产党接近这一点上相当不满意,所以,他本人不便亲往迎接,就派他的夫人李德全代表他去九龙坡机场欢迎毛泽东。
 
为了表示对毛泽东的友谊与热诚欢迎,冯将军决定为毛泽东接风洗尘,邀请来家便宴。他吩咐上寺康庄办事处的人员,写好请帖派人送往桂园毛泽东住所。并命自己在乡间住所歇台子抗倭楼的厨师老张到办事处来亲自做菜。又对副官说:“明天有五六个人吃饭,叫老张搞好一点,丰盛一些。”考虑到毛泽东是湖南人,临了又专门交待:“多弄几个湖南口味的菜。”
 
频繁的碰杯,亲切的交谈,使宴席上热烈的气氛更加活跃。毛主席介绍了延安和解放区各方面的情况,深受主人的赞扬。毛主席又说:“焕章先生的丰功伟绩,已举世尽知,尤其在抗日战争期间,你为反对投降、坚持抗战,呼吁团结、反对分裂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还望焕章先生为实现祖国和平、民主、团结而努力,不负国人所望。”当时冯将军受到了莫大的鞭策和鼓舞,说:“我愿为中国实现和平与民主奋斗到底!”周副主席也接着说:“焕章先生始终献身于祖国的正义事业,为人所不敢为,说人所不敢说,这就是先生伟大成功之处。”大家边吃边谈,从中国过去谈到现在,又从现在谈到将来,欢快异常。
 
 
 
冯玉祥将军
 
在蒋介石独裁统治下的重庆,冯将军为毛主席设宴洗尘,成为当时重庆报纸的头条重要新闻。虽然国民党右派及特务们对冯将军大肆攻击、造谣和毁谤,反而使冯将军更加坚定了信念和立场,在反对独裁,要求民主,反对内战,要求和平,反对美帝援蒋,实现祖国统一的斗争中,他不顾自己的安危,奔走呼吁!
 
冯玉祥的爱国行动越来越为蒋介石所不容,迫害也愈来愈烈。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冯玉祥不得不离渝赴美。但是,这位身居异国的爱国人士在美国考察期间,仍然举行各种集会发表演说,并在报刊上撰写文章,宣传自己的主张。公开抨击蒋介石的内战、独裁政策, 痛斥美国援蒋之不良行为。为了断绝美国的援蒋内战,冯玉祥在美国四处演说,揭露蒋介石统治之黑暗。在明尼苏达州,他在两个星期内就演讲了27次。其反蒋爱国之心,可想而知! 他用形象的语言激动地说:蒋介石是屠宰公司的总经理,在中国屠杀了成千上万的教授、学生、老百姓。又是“制造”共产党工厂的厂长,反共打内战,共产党愈打愈多,中国人民都倾向共产党了。蒋介石还是“运输大队长,无底洞洞主”,他把美国送给他的武器、弹药,也都转送给了共产党;无论你给他多少援助,也填不满他这个无底洞。所有这些言论,对美国朝野影响很大。
 
 
 
冯玉祥将军
 
冯玉祥在美国的活动,引起了蒋介石的极度恐慌。蒋宣布开除冯的国民党党籍,断绝了他的财政来源。但冯将军坚贞不屈,1948年7月应中共中央邀请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自美回国乘船途经黑海时,因轮船失火遇难。
 
冯玉祥的逝世,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都非常悲痛,纷纷致电冯玉祥家属,表示痛悼,并给予其高度的评价。
 
正如周恩来总理所说,冯玉祥将军是一位从旧军人转变而成的坚定的民主主义战士。虽然,和所有的历史人物一样,由于政治视野的局限,在他身上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是,瑕不掩瑜,冯玉祥将军为中国民主事业的贡献,将是永垂不朽的。毛泽东热情赞誉冯玉祥将军是“置身民主,功在国家”。
 
民国密史:冯玉祥为何要临阵坑盟友阎锡山
 
 
 
冯玉祥与蒋介石合影
 
第二次北伐开始后,李宗仁及其新桂系迟迟没有动静。外界纷纷传言,李宗仁对蒋介石的成见仍然相当深,所以才采取了这样敬而远之的态度。
 
李宗仁越是如此,蒋介石在公开场合越要表现自己的不计前嫌和宽宏大度。他多次派辛亥元老、北伐军司令部顾问吴忠信前来劝说。最后一次,吴忠信对李宗仁说:“你如不就职,蒋先生说他就不能继续北伐了。”
 
看看面子也挣得差不多了,再作态下去,就怕北伐的功劳簿上只有蒋、冯、阎的名字。李宗仁也就来了个见好就收:“吴先生,蒋总司令既把事情说得如此严重,那我不敢再推辞,只有遵命去就职了。”
 
在冯、阎就职一个多月后,李宗仁在汉口宣誓就任第四集团军总司令,白崇禧同时就任第四集团军前敌总指挥。
 
第四集团军原定于四月底在武汉乘车北上,但因为车少轨坏,运输困难,遂改由白崇禧率部先期北上。经过将近一个月的运输,白崇禧到达石家庄,在那里,他见到了阎锡山。
 
阎锡山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第六期。民国军政界有许多名人都出自于日本士官学校,比如蔡锷、蒋百里、程潜、赵恒惕,这些人一看就是矫健、精干之辈。白崇禧以为阎锡山也和他们一样,没有想到对方却是一个身穿棉衣裤、棉鞋,留两撇小胡子的“老朽”。
 
 
 
冯玉祥将军
 
其实阎锡山当年也不过四十五岁,只是面相显老。谈话时,他讲一口山西五台的方言,不仅难懂,而且声音又很小,白崇禧听得十分吃力。
 
当白崇禧告诉他,自己的部队即将陆续抵达时,阎锡山高兴异常,他对白崇禧说:“你来了,胜过十万雄兵。”又说:“如果西北军不撤退,我不会着急的。”
 
第二次北伐进入中期阶段后,阎锡山的晋军各部会攻冀中,在方顺桥一带与奉军展开激战。方顺桥为保定门户,一旦失守,保定即暴露于冀中平原,将导致四面受敌,奉军因此往方顺桥一线调集了大量兵力,形成了对晋军的压倒性优势。
 
危急时刻,阎锡山把卫队旅和宪兵营都拉上了火线,并连连致电冯玉祥,请他派位于方顺桥东南方向的韩复矩部紧急支援。
 
韩复矩对面已无强敌,本可兼程而进,他本人也答应支援,然而冯玉祥却以津浦线方面另有需要为由,把韩部给调走了,仅留少数骑兵在前线进行警戒。
 
 
 
冯玉祥,蒋介石和阎锡山的合影
 
韩部撤离后,晋军右翼顿失屏障,阎锡山用于进攻方顺桥的部队险遭奉军合围。发现形势危急,阎锡山电促冯玉祥迅速北上解围。孰料冯玉祥不但不派兵赴援,反而通令其驻扎于京汉线上的部队:“不遵命令擅自退却者,枪决!不遵命令擅自前进者,亦枪决!”
 
西北军不进不退,为的却是要报复阎锡山。原来几年前,冯玉祥在南口战败西撤,阎锡山曾应吴佩孚、张作霖之请,陈兵晋北,从后路进行袭击,让西北军受到了不小损失。
 
南口战役时,冯阎并未站在一条战线上,阎锡山联冯还是讨冯,其实都无可厚非。现在大家已经联合北伐,冯玉祥居然还要利用这一机会来公报私仇,就显得太过分了,因此连白崇禧都为之不平,认为“冯玉祥完全是不讲信义的人”。
 
民国密史:段祺瑞用哪三句话就推翻了清王朝
 
 
 
段祺瑞
 
1912年1月26日,段祺瑞联合四十六名北洋将领,由他亲自领衔,向北京发出了主张共和,奏请清帝逊位的通电。通电一出,震动全国。
 
段府有一位叫邢宝斋的老人,是在段祺瑞父亲手里当过差的,年纪大了以后便留在段府干点轻省活,吃碗现成饭,比如出门买点笤帚、簸箕什么的。
 
邢宝斋常常跟人提起段祺瑞小时候的事。那时候段祺瑞的父亲在军队里当管带,段祺瑞也跟在父亲身边,邢宝斋一天到晚都能看到他。不过当时邢宝斋眼中的小段祺瑞可实在不怎么样——一天到晚淌着清水鼻涕,真是要多邋遢有邋遢。
 
邢宝斋看着很窝火,就对小段说:“你这叫什么少爷呀?一点也不爱干净!”
 
教训过之后,小段依旧不改。邢宝斋气极了,忍不住爆出粗口:“你这个屌样!”
 
谁也不会料到,这个邋遢孩子长大后会做到这么大的官,更想不到他还能干出逼皇帝退位这样惊世骇俗的事。之后,当邢宝斋又唠叨段祺瑞小时如何不起眼时,有人就会变得不耐烦起来:“你不是看不上他么?他如今惊天动地,而你如今还得上街买笤帚。”
 
 
 
段祺瑞剧照
 
老头顿时被堵得无话可说,只好结结巴巴地说:“咱也不知道他有这么一天呀!早知如此,也对他好点呀!”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即便想得到惊天动地的事,也未必有能力或者敢于去做。有时段府厨房开出来的菜尽是萝卜,吃的人会抱怨:“怎么大师傅尽给我们萝卜吃呀?”马上有人用手指着里面段祺瑞他们吃饭的地方:“你想吃好的,到那一桌吃去!”
 
旁边又有一人接着搭茬:“他呀,他没有这个能耐!”说着,用手一比划:“人家三句话推倒了清家皇上。你,成么?”
 
段祺瑞的逼宫电洋洋洒洒,到段府家人嘴里,就被归纳成了言简意赅的“三句话”:兵力单薄,粮草缺乏,清家皇上你快退位吧!
 
三句话交代一个大清朝,谁能做得到?只有段祺瑞!段府上下一提到这一点,无不心服口服。
 
其实,段祺瑞在递出“三句话”前后的思想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他所理解的共和,和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的概念未必一致,但另一方面,他之所以如此不遗余力地主张共和,也绝不仅仅只是因为摸清了袁世凯的意图,要对其一味效忠。说到底,在那个历史阶段,但凡像段祺瑞这样具有政治头脑和前瞻性的政治人物,都能看清当时的一个历史趋势,即共和必然取代专制。
 
段祺瑞的“三句话”一出,犹如给清廷下了一道催命符。京城亲贵们人人为之震恐,就连反对共和最力的亲贵良弼也发出哀叹:“现在除共和外无别路。”
 
就在清廷收到逼宫通电的当天,革命党人对良弼发起刺杀行动并取得成功,良弼被炸弹炸成重伤,两天后毙命。至此,亲贵们不但是怕,而且是要逃了,他们纷纷前往天津、青岛、大连等地避难,不能走的只能拉下脸来央求袁世凯派兵保护。
 
 
 
段祺瑞剧照
 
在这种内外夹攻的情势下,隆裕太后接连召开两次御前会议,并且在第二次的御前会议上决定让清帝逊位。虽然隆裕太后已做了逊位的决定,但在包括恭亲王溥伟在内的几个近支王公的坚持下,清室还想尽量拖延时日,以待变化。
 
在段祺瑞的逼宫通电发出一个星期后,清帝退位的诏书仍未正式下发。为免夜长梦多,段祺瑞下决心采用靳云鹏的第三策,即使用武力,胁迫内廷宣布共和。1912年2月5日,他联合第一军八名协统以上的将领发出代奏电,指出共和国体已成时代潮流所向,可是现在却因为“二三王公迭次阻挠”而无法顺利实施,结果导致了“恩旨不颁,万民受困”的局面。
 
对逆势而动的王室亲贵,袁世凯同样既不屑又痛恨,他暗暗写下了“陷九庙两宫于危险之地,此皆二三王公之咎也”的字句,只是以他所处地位,还不能公开这样说出来。段祺瑞则无此顾虑,他在电报中将“二三王公”认定为“败类”,并声称自己将率第一军全体将士入京,与之“剖陈利害”。
 
电报发出之后,段祺瑞真的将自己的司令部由湖北孝感回迁至保定,作出了要率兵入京的姿态。
 
 
 
段祺瑞剧照
 
2月6日,袁世凯召集王公大臣,把代奏电交给他们传阅。看完这份明对“二三王公”,实对清室的兵谏式通电,人人都相顾失色,噤不敢言。只有恭亲王溥伟愤然骂道:“本爵因朝廷愿让政权,已署名认可,何竟指为败类?祺瑞此电,逼迫太甚!”
 
虽然他这话听上去还算有点勇气,实际也是色厉内荏,已无半点招架之功。溥伟尚且如此,其他人更不敢再对清帝逊位说三道四了。于是会上就拟定了赞成共和的长电。
 
看到清廷已支持不住,段祺瑞趁热打铁,于2月9日参与直隶总督张镇芳领衔的电报,要求“宣布共和”。10日,他又在信阳发出电奏,“力催解决”。
 
除了硬的一手外,袁世凯、段祺瑞还有软的一手,这就是南北代表所共同商定的“清帝退位优待条件”。尽管王公亲贵们对拱手让出江山和特权仍心有不甘,但他们更怕段祺瑞带兵入京,导致最后连优待条件都得不到。2月11日,隆裕太后承认优待条件,第二天便以“宣统皇帝”的名义颁退位诏。
 
共和之局至此大功告成。毫无疑问,段祺瑞在其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尤其他所领衔的前后两份主张共和的电报更为许多人称道,“一造共和”的赞誉也由此而生。

原创歌词网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相关文章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论坛

中国原创歌词网会员推送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 924177110

  Copyright © 2022 中国原创歌词音乐网基地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