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合作我要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小说

王明贵:探寻彝族源流的人

2015-09-17 zgycgc

王明贵,彝名奥吉戈卡,1966年生于纳雍县,1985年获文学学士学位。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作家学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贵州省彝学研究会、人类学学会副会长。发表论文70多篇,发表诗词、小说、评论等500多件。出版《虎尾捉风》、《鹰翎撷羽》、《奥吉戈卡彝学研究》、《修爱莲花》、《新松韵语》、《彝族三段诗研究》、《彝族传统诗歌研究》、《水西简史》、《彝族源流》、《彝族古代诗学史》、《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研究丛书·彝族》卷等专着、译着13部,参加主编《黔西北文学史》、《阿尼阿景发展史》等著作和5部辞书的撰写工作,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7项,并主持和承担多项国家课题。
 
  王明贵是一个勤于笔耕而又有所建树的学者,同时还是诗人。
 
  在黔西北这片热土上,在对彝族历史文化研究的为数不多的研究者中,王明贵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本土研究者,他对彝族的研究和彝文的翻译,充满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贯穿着一种血脉延续,在彝文古籍中探寻彝族源流,他的创作倾注了对彝族文化的热爱,对故土家国的热爱!
 
  一切生命都因为爱而美好
 
  1981年,王明贵考入贵州民族学院中文系,开始学习新诗创作,与同学创办了《心桥》诗社。1983年,他看了黔剧《奢香夫人》的老剧本后,创作了第一首古体诗《赞奢香》。1986年至1988年,王明贵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辑为《百合琴辑》和《燕后风辑》两部爱情诗集共200多首,还发表了其他的一些新、旧体诗歌。一些作品陆续在《贵州民族报》、《花溪》、《山花》及其他报刊上发表。后来他将两部诗集合为一集取名为《修爱莲花》公开出版,中国当代著名的少数民族代表性诗人吉狄马加为这部诗集题写了“一切生命都因为爱而美好”的题词,诗集获得了毕节地区首届文艺奖。
 
  1985年,王明贵毕业分配到纳雍一中任教,与空空(赵翔)等合作成立了“望舒文学社”,主编文学社刊物《雍风》、《小桥》,并组织了大量的文学活动。这些文学活动引领了纳雍文学社团成立的潮流,纳雍随后成立了“奢香文学社”、“绿芽文学社”、“总溪文学社”、“黄果树文学社”等一批文学社团,推动了纳雍文学创作的进步,特别是诗歌创作的繁荣。同年,王明贵开始发表作品。
 
  谈起当年的诗歌创作,王明贵激情满怀。
 
  “当时要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文章,难度极大。即使发表一首诗,全县都晓得,甚至全省都可能知道。文学社的活动,影响很大,起到了引领作用,因为此前很少有文学社,只有一些油印刊物。1986和1987年之后,社团才逐渐多起来。”他和赵翔等人在纳雍工作生活了很长时间,对纳雍诗歌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王明贵说,1988年,纳雍在全国公开刊物上发表作品的达100余人,全省除了李发模在绥阳引领的诗歌创作潮流,成就了绥阳成为贵州“第一诗乡”的美誉,纳雍当时就被称为“第二诗乡”;省文联也在纳雍成立了第一个县级文联。在黔西北80后创作诗歌的青年作家中,从纳雍走出来的徐源就较为典型,可见至今影响仍在,起到了奠基作用。
 
  “那一代人能上大学很不容易,同时也充满了理想主义、浪漫主义,都想好好做一番事业。教书,相对单纯得多,不像现在这样现实,没有太多的课要补,也没想着要去补课赚钱。”王明贵说。基于对文学的热爱,他不但对学生讲文学创作,还请县外的名作家来给学生作讲座。每一次讲座,学生来听,老师来听。活动结束一起吃顿饭,没有讲课费,主要是找个机会继续沟通交流。至于学生创作的东西,他就挑选编辑油印发送,学校也支持——一块钢板、一支铁笔、一卷蜡纸,加上共用的油印机和学校供应的纸就把刊物办起来了。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学生也是理想主义者,我没在宿舍的时候,学生们把稿纸塞进门缝里,期待着自己的习作变成油印的文字。”谈到这些时,王明贵指着多年来手指上因刻钢板留下的老茧印,自豪地笑着。
 
  2011年,王明贵把1983年至2010年写作的200余首旧体诗词,集成《新松韵语》出版。此外,他还创作了《乌蒙赞歌》《云上的故乡》《乌蒙赶马歌》《贵州新娘》《奢香》等数十件歌词作品发表在《词刊》等刊物上,获得了多彩贵州歌词创作奖和建党八十周年歌曲创作奖等多个奖项。就在记者采访时,还有专家电话约他参与毕节试验区组歌歌词创作评选。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924177110

  Copyright © 2022 中国原创歌词网基地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