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合作我要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散文

中国历代经典散文,“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2021-07-24 4605340

《孙子兵法》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齐国人,曾以兵法求见吴王阖闾,被任命为将军。公元前506年,孙武助吴王率兵伐楚。


后人整理的《孙子兵法》十三篇,是孙武总结春秋时期战争经验的著作中最重要的一种。


他强调战争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要求用战争手段,夺取政权。他还强调“以法治军”,把“行法令”、“明赏罚”作为判断胜负的重要依据。


他不信“天命”,反对迷信鬼神,提出“知天知地”的口号,明确指出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对敌情的了解,取决于对天时地利等自然条件的正确利用。他还强调战争中敌我形势的变化,人的能动作用的发挥,自己弱点的克服与优点的扩大,敌人弱点的扩大与利用,和事物发展演变以至互相转化的条件等,都对作战胜负具有重大关系。



选一:《谋攻》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全国为上”,使敌国保持完整地投降为上。


“军”,古时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三军指全军。“旅”,古时五百人为一旅。


“上兵伐谋”,上等用兵的策略是破坏敌人的作战计划。“伐交”,指拆散敌人的联盟,使其孤立。


“故用兵之法”: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它;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它;有两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设法使敌人兵力分散;势均力敌就要善于战胜它;兵力少于敌人就要退却;兵力不如敌人就要避免与其决战。弱小的军队如果只知道固守,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了解军队不可以进攻时,而硬叫它进攻,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后退时,而应叫它后退,这叫牵制军队。不懂军队内部情况,而硬要掌管军事行政,军士就迷惑了。不懂军队的权宜机变,而硬要充当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士兵产生怀疑。军队既迷惑又怀疑,列国诸侯乘机侵入的灾难就要到来,这叫做扰乱自己的军队使敌人取得胜利。


“故知胜有五”:懂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打,在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打;懂得兵多怎么用法,兵少怎么用法;全国上下、军队上下同心;以有准备的军队,对付没有准备的军队;将帅有才能而国君不去牵制。



《谋攻》是《孙子兵法》第三篇,它从战略上阐明了如何谋划进攻战胜敌人的一些原则问题。


孙武认为,“全国上下”、“全军为上”,不战而征服敌人,既避免自己的损失,又获得完整占有敌人的战果,这才是上策。因此,他主张用计谋去战胜敌人。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观点,对孙武对当时错综复杂的战争规律的高度概括。


文风朴实,多用排比,逻辑性强。



《孟子》


《孟子》,是记载孟轲的政治主张、哲学理论等的散文著作。


孟轲,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是儒家学派仅次于孔子的代表人物。他认识到人心向背的重要,重视“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学说。这一思想在当时乃至后世都产生过一些积极影响,但他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合理性,且主张恢复井田制度和奴隶社会秩序。


孟轲的文章,气势磅礴,语言流畅,持论说理,以辩取胜,且善于运用排比、比喻、夸张等手法,富有说服力,对后世说理文的发展影响较大。



选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古代城有两层,外层为郭,内层为城。


本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篇,意在说明战争的胜负决定于人心向背的道理,它突出地强调了“人和”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文章开头,明确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接着以“环而攻之而不胜”和“委而去之”为论据,逐层展开论证。


地利条件再好,如果缺乏“人和”,一切仍是枉然,从而突出“人和”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然后再指出争取“人和”在于“得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最后通过正反的对比,得出结论:“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主题突出,说服力强。


但,就其理论而言,孟轲把“人和”过于绝对化,其所谓的“道”,是伪善的“仁政”。



选二:《奕秋》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



奕,下围棋。奕秋,秋为人名,因善奕,故称奕秋。古人往往把一个人的职业、特长等和他的名字并称。


“寒之者”,比喻和自己有不同主张的人。


本篇选自《孟子.告子》上篇,由两个比喻组成。通过这两个比喻来指责齐王不能推行“仁政”的原因,是由于受到反对“仁政”主张的人的包围和齐王自己不能真诚信任贤者。


比喻本身告诉人们一个正确的道理,学习不能“一暴十寒”,必须专心致志,只有专心致志和持之以恒地进行学习,才能有所收获。


学习不好的人并不是因为“其智弗若”(不如别人聪明)。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924177110

  Copyright © 2022 中国原创歌词网基地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