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073|回复: 5

[原创散文] 散文的分类

[复制链接]
ss22dd 发表于 2018-6-12 07:2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散文的定义

  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二、散文的分类

  散文具有记叙、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

  ⒈记叙散文
  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

  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写人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这类散文与短篇小说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就叙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要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须作者明确抒发。就写人而言,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

  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另外,这类散文中还有一种偏重于描写景物的一类,这种散文描写一地的景物,除一些风土志以外,主要是游记性散文。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景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都属记游范围。游记散文最主要的特点是: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夸饰和虚构;但又不是照相似的实录,而是作者融情于物,达到情景交融。

  ⒉抒情性散文
  主要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

  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但与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情感更强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

  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而直抒胸臆的方法,在文章中可以出现,但通篇用此一法者并不多见。

  托物言志式散文,即象征性散文,作者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借助象形联想或意蕴联想把主观情感表现出来。如杨朔的多数散文,矛盾的《白杨礼赞》等。

  借景抒情的散文,将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赋景物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刘白羽的《日出》等。

  ⒊议论性散文
  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

  它与抒情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议论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感情。

  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而主要用文学形象来说话,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

  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与文艺于一体。鲁迅先生的杂文、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都是典型的议论散文。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s22dd 发表于 2018-6-12 07:27: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散文的特征

  ⒈较强的纪实性

  散文具有较强的纪实性质。但对纪实性的理解,至今仍有较大分歧,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有三种。

  一是主张绝对真实:“描述真人真事,是散文的首要特征。散文家们要靠旅行访问,调查研究了积蓄丰富的素材,要把事件的经过,人物的真实,场地的实景,审察清楚了,然后才提笔伸纸。散文特写决不能仰仗虚构。它和小说、戏剧的主要区别就是在这里。”(周立波《散文特写选·序》,《散文特写选(1959-1962)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二是主张“大实小虚”:“散文写作,在选材上也并不是绝对地排斥任何虚构的。也就是说,在保持题材上大体真实(请注意,这里的概念并不等同于文学科学中的‘真实性’的含义,故称之为‘题材的纪实性质’)的前提下,某些细节的虚构,乃至某个次要人物的虚拟,不但在创作实践上是有成例的,被允许的,而且有时甚至是很必要的。……关键则是要‘大实小虚’。”(韩少华《散文散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写作论》)

  三是供实用的散文,要严格地写实;供欣赏的散文,允许有虚构的成分存在:“谈散文创作,我们还不能不谈虚构。虚构是文艺创作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它对于概括社会生活、塑造典型形象、突出作品主题均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散文创作也不一味地排斥这种方法。具有写实特点的散文体裁之所以不排斥虚构,是因为人们写散文,自古以来就有供实用和供欣赏的分别。供实用的散文,只能严格地写实,不允许有任何虚构;而供欣赏的散文,在写实上就不那么严格,允许有虚构成分存在。”(冠显《散文写实说》)

  在这三种意见中,我们认为第二种意见是可取的。首先,“大实小虚”说在实践上反映了散文创作的客观实际。以冰心《小桔灯》为例,据散文家韩少华说:“前不久,在拜访冰心同志的时候,得到了她的指教,得知文章中的小孩一家,以及作者同他们的接触,包括女孩父亲的姓氏都是确凿的,是实有其人、实有其事的。”“只是在个别次要之处做了一点虚构。”冰心在《漫谈〈小桔灯〉的写作经过》一文中,对该文“个别次要之处做了一点虚构”作了补充说明,即“我的朋友”这个次要人物是虚构的。“大实小虚”说在理论上也是顺理成章的,散文是文学作品,而虚构是文学作品常用的一种手法,所以散文不可能与虚构无关,但这种虚构又不能破坏散文的纪实性原则,所以它只能是“大实小虚”了。

  尽管散文的细节可以虚构,但散文中的情感是绝对真实的,这一点也应该是散文真实性的一个重要侧面。

  ⒉取材的广泛性。

  散文的取材范围十分广泛,大千世界几乎无不可写,所以郁达夫说:“散文清淡易为,并且包括很广,人间天上,草木虫鱼,无不可谈。”(《<达夫自选集>》鲁迅说,散文的“题材应听其十分自由选择,风景静物,虫鱼,即一花一叶均可。”(《致罗清桢》,《鲁迅书信》P241),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周立波说:“举凡国际国内大事,社会家庭的细故,掀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历史,一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往日的凄惶,今朝的欢快,都可以移于纸上,贡献读者。”(《散文特写选·序言》)骆文说,散文“作为一种文体,好处甚多。一石之嶙,可以为文。一水之波,可以写意。一花之瓣,可以破题。实在自由。”(《我的散文观》)

  正因如此,有人讲散文作者“触目闻声,随处可感。鲁迅目阅白雪纷飞而抒怀,形成《雪》的精魂;茅盾见白杨挺拔而命笔,致成《白杨礼赞》;巴金观朝暾乍涌而心吟,因有《海上的日出》;吴伯萧忆纺车声韵而挥毫,写下名篇《记一辆纺车》;杨朔赏茶花绚丽引起创作冲动,留下脍炙人口的《茶花赋》。总之,一个作者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都有可能被取来作为写散文的材料。”(汉基《关于散文取材种种》))。

  散文的内容涉及自然万物、各色人等、古今中外、政事私情……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 有的。可以写国内外和社会上的矛盾、斗争,写经济建设,写文艺论争,写伦理道德,也可 以写文艺随笔,读书笔记,日记书简;既可以是风土人物志、游记和偶感录,也可以是知识 小品、文坛轶事;它能够谈天说地,更可以抒情写趣。凡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的感受、 情操的陶治,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心旷神怡的,都可选作散文的题材。

  在取材领域上,小说、戏剧、诗歌都不能与散文相比。小说的题材,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戏剧的题材,要有激动人心的矛盾冲突。诗歌的题材,要有深郁的情韵。而散文却没有这些限制,可以写小说、戏剧、诗歌的材料。都可以写散文,不可写小说、戏剧、诗歌的题材,亦可写散文。

  取材广泛,首先表现在它选择题材可以不分古今,不分中外,不分大小上下,凡能给人以知识、美感,陶冶人的情操的东西都可信手写来,缀成优美的篇什。其次,表现在写作散文时,可以在一个主题的统率下选取不同时间、空间的材料,十分自由。如秦牧的《土地》。

  我们承认和强调散文取材的广泛性,但也不是说什么东西都可写成散文。那种不分青红皂白,挖到篮里就是菜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写散文要选取揭示“人类

  那种崇高感和庄严感”的材料,要选取反映具有“超世俗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的材料。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s22dd 发表于 2018-6-12 07:45:52 | 显示全部楼层
 3.形式的灵活性

  散文取材广泛,内容丰富,为其服务的形式也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①结构多种多样

  首先散文的结构中心多样。既可以用人物为结构中心,如《藤野先生》;可以用典型的细节为结构中心,朱自清《背影》;可以用景物为结构中心,郁达夫《故都的秋》;也可以用某一象征事物作结构中心,如《茶花赋》。

  其次,散文的结构形式不拘一格:有的按时间发展先后顺序或以空间转移为序组织材料,如《小桔灯》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以作者的思想认识和感情变化为序,如张洁《挖荠菜》和杨朔《荔枝蜜》;有的以某一思想为统帅,把材料分别组织在几个不同的侧面之内,如《土地》。

  ②表达方式自由灵活。

  散文可以自由地使用叙述、描写等五种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也可使用暗示、象征、比兴、联想等手法。记叙散文以叙述、描写和议论;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间用叙述、描写和抒情。

  ③语言运用自如。

  现代散文的语言主要是现代汉语,但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借用文言词语和用法,方言俚语、歌谣谚语等语言形式。文言语辞如陶铸《松树的风格》中:“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用歌谣谚语的如:朱可桢《大自然的语言》中引用了“阿公阿婆,割麦插禾。”郦道元《巫峡》中“长江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⒋诗意浓郁。

  散文不象小说、戏剧靠虚构的故事情节、矛盾冲突和塑造的人物形象吸引读者,而是靠浓郁的诗意和理趣来感染读者。在抒情、叙事类散文中要追求诗意。有的散文家说,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象苹果饱含果汁一样。毫无诗意的散文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散文作者努力在生活中寻求诗意,并使自己的作品富有诗意。杨朔说:“不要从狭义方面来理解诗意两个字,杏花春雨,固然有诗,铁马金戈的英雄气概更富有诗意。你在斗争中,劳动中,生活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凡是遇到这种动情的事,我就要反复思索,到后来往往形成我文章里的思想意境。”“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总要象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东风第一枝>小跋》,转引自《现代散文序跋选》P190,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

  散文的诗意与它是一种长于抒情的文体分不开的,其诗意的浓度同作者感情的深度总是成正比的。为什么散文长于抒情呢?因为:a、散文一般采用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无论写到什么,其目的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生活感受和思想见解,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是“作者心灵的歌声”(高尔基)。b、散文有自己特殊的笔调,即所谓散文笔调。散文笔调,首先是语言凝练,优美富有文采;其次是笔法灵活疏放,挥洒自如。

  议论性散文中,追求文章的理趣也是散文富有诗意的一种表现。朱自清评鲁迅的杂感说:“这里吸引我的,一方面固然也是幽默,一方面还有别的,那就是传统的理趣,现在我们可以说是理智的结晶,而这也是诗。”这类文章让我们为作者深邃的思想所震撼,被其中精辟的论辩所折服。如韩愈的《马说》,朱自清的《匆匆》。散文的说理与议论文不同,它必须借助形象来说理(苏轼《赤壁赋》),将情与理交融起来,使之“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普列汉诺夫语)

  ⒌语言优美

  优美的语言是散文所以成为美文的一个重要方面。散文语言具有以下特征:

  ①讲究文采。

  常用多种手法,或浓墨重彩、或淡笔轻彩,着力表现事物的“画意”,再现美好的形象。有的散文作家有意识地化常语为奇语,以更好地表现散文的“诗情”和“画意”。如朱自清先生《春》中开头几句: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

  再如《赤壁赋》中写箫声一段: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散文讲究文采,但并非只使用华美的语言,有的散文家使用最平常的语言,写出极美的文章来。即所谓的“家常风”。如魏巍《我的老师》。

  ②灵活疏放。

  作者可以浮想联翩,随意点染,任情穿插,时而叙,时而议,时而抒情,或将它们水乳交融起来。可谓腾挪翻飞,无不随心应手。

  ③注重节奏。

  句式富于变化,有时骈散相间,平仄相调;有时长短交错,张弛相映,使作品富有音乐美。请看袁鹰《青山翠竹》中的一节: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子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坎了,还有深埋于地下的竹根。

  学习散文写作,既要掌握华丽的文采,也要掌握朴素的文采。写得华丽并不容易,写得朴素更难。徐迟的文章是很有文采的,他常用赋的方法兼用比、兴修辞,使得文采华美。但是他说:“只有写得朴素了,才能显出真正的文采来。古今大散文家,都是这样写作的。越是大作家,越到成熟之时,越是写得朴素。而文采闪耀在朴素的篇页之上。”我们还要看到,不管是华丽的还是朴素的,散文的富有文采的语言都是从新鲜、活泼的口语中来的,也是对优秀的古代散文创造性的继承,也是作者仔细选择、锤炼和加工的结果。

  ⒍(篇幅)短小精悍。

  散文一般篇幅短小,层次较少,结构不很复杂,但又具有选材精要,言简意赅,立意深邃的特点。郁达夫“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现代散文序跋选》)秦牧说:“像苏州的园林,小是小了,然而却境界深邃,天地开阔。(《园林 扇画 散文》见《笔谈散文》)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s22dd 发表于 2018-6-12 07:46:1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散文的分类
散文是一个“种”文体,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按不同标准,可以把散文分成不同类型。根据目前散文的创作情况,我们以表达方式和内容的不同,将散文分成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抒情写意、议论随笔等四大类。
一、记人叙事类
记人叙事类散文是指以继续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人物、事件为主要表述对象,借记人叙事以抒情写意的散文。这是散文中的一种基础文体,初学者多从此类文体起步。在散文创作中,采用这类文体创作的作者最多,作品也最多,所反映的范围
也最为宽阔,可选用的题材最广泛,所包含的内容也最丰富。
(一)记人散文
记人散文以记叙作者熟悉的人物为主,通过记叙与人物有关的事迹来表现人物,表达作者对所记人物的情感、看法、意向等。可以记一个人,记一个人的一生;也可以记一段生命历程,一个侧面,一个细节,一个生活场景;或记一组人物,一群人物。写这类散文,可以借鉴小说的表现技巧,对人物肖像、心理、语言和行为进行细致的描述、刻画,但不需要像小说那样以事件为中心构成情节、刻画人物、追求人物的典型性。记人散文只需用二三事件,几个片段,写出人物的某个侧面,常用描写、抒情配合叙述,明确传达作者对人物的某种感受、某种情意。例如郭云梦的《彭总在囹圄二三事》
记人散文像通讯、报告文学一样,记的是真人真事,不像小说那样虚构。但散文表现的真实性没有通信、报告文学那样严格和准确。可以对写入文中的人物改名换姓,可以做细节的加工;所写之人不必是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不一定是代表主流社会价值的典型人物。散文写人偏重于主观抒写;这一点与通讯、报告文学写人偏重于客观描写,偏重于表现人物的客观性特征与价值是不同的。例巴金《怀念萧珊》
(二)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是以展示事件过程和情景为中心,以事件的发生、发展为线索组织行文的散文。其特点为:
1.有相对完整的事件和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只展示真实事件的真实过程,可取舍、删减、组合,可有意安排叙述信息的详略、疏密,可在叙事的同时直抒作者的感情,进行评说褒贬;但不像小说那样虚拟情节、细节。叙事散文的目的是作者通过所记事件来表现自己的意图,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不像小说通过故事的叙述刻画人物,从而反映社会生活。目前散文界出现了一种现象,就是有些散文讲究叙事的故事性、情节性,读起来像小说,但这只是为了追求一种叙事的艺术效果,并没有泯灭它与小说的基本界限。
2.叙事散文所取之事可大可小,可新可旧,可记一件事,可记多件事。像茅盾的《脱险杂记》、杨绛的《干校六记》那样,写得随意、灵巧。
    3.侧重叙事,以事件发展为依据,不集中写某一个人、某一群人,所涉及的人物往往比较零散,是以事表现人,表现文章题旨,表达作者的感情。比如冯亦代的《向日葵》。
    实际上,记人叙事往往是相依相存,人靠事来体现,事是人所为,在文章中
这两者是难以截然分开,只是谁主、谁副罢了,且都为了情与意。
二、写景状物类
写景状物散文是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之以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手段,以表现人文环境、自然景观和特定物件为主要内容的散文。
写景状物散文与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等虚拟景物、为人造境、为事造境不同,它写的是真景真物;在文中,景物主角是一个独立的艺术整体,也是一个能独立承担作者情感的艺术载体。它具有独立的艺术审美价值,还有独立的思想、情感等内涵价值。
    (一)写景散文
    写景散文是把自然山水、人工场景、民俗风貌当作主要描写对象,写出它们的形声色味、情态特征,充分展示其风采魅力,以实现传递作者情意并吸引人、感染人的阅读目的。这类散文最具美景美意、诗情画意,最能体现散文美质。这类散文由于表现手段不同,可以分为多种,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写实景物。这样的散文对自然的人工的景观以精确描写见长,实景实写,不采用隐喻和象征,一切意义都从描写对象本身的形态中显示出来,几乎看不见作者留下的主观痕迹。在文中,花鸟虫鱼、山川风物、村野民俗等等,都是自然地、原形原貌地再现。如同小说写景一样,让作者的主观意图从景物、场面的描写中自然而然地显示出来。作者就如同是一位摄像师,一路摄来,风景次第呈现,不加修饰,不加评说,但写得细腻,写得真切。作者的革新气质,从用语遣词的习性与风格中显露出来,使景物生动而富有灵气。读起来就像是在随着作者行踪往前走,看着、感受着,像是欣赏一幅有深意的风景画,要反复品味,掩卷而思,才能有所得。例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石涧记》《石渠记》。
    2.写感觉化的景物
    从主观感受层面对环境进行描写,不再是对景物进行纯客观描写,而是用作者的特定心境、特别感觉去扫描景物,使景物出现一种主观化、感觉化了的变异。
例郭建英的《秋潮》。
    3.写情意化景物
    在比较深厚的情感曾面上对环境景物进行描写。这是比较传统的写景抒情的方法。作者用情的眼光去观照景物,景物浸染上作者的主观感情,然后,含情之景物又感染读者。用这种方法写出来的景物不产生变异,景还是真景,物也是真物,只是景物变得含情含意,或有情有意。在写法上,或用触景生情法,先写景,再写情,写得情景交融;或移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或边摹写景,边抒情,让抒描相伴相随;或全篇写景,适时点化。无论用那种方法,这类散文的共同特点是让诗情画意强烈地、直接地作用于读者,使读者进入美景丰情,怡神悦目的境界。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二)状物散文
状物散文是以某种物件为表现主体,通过对物件的描摹刻画来为物件传神写貌,从而达到托物寄意的写作目的。这类散文所写物件很宽泛,植物、动物,人类世界的各种器物、用物;可写一物,可数物合写。一般以描形摹态为主,也可叙述物件的“故事”,借此言志述怀。
    1.给物件写形态为主。
侧重表现物件的本原状态,用工笔描画,以细腻逼真取胜。写出物件的特性特貌,让人长见识,开眼界;还可写得另有寄托。例铁凝的《我有过一只小蟹》。
2.寄情寄意地描摹物件,让物件也有情有意,可喜可爱。冯骥才的《珍珠鸟》《书桌》就属于这一种。同时也可以描述有关物件的故事,或睹物思人,或托物喻人,通过写物来写人,通过物的命运折射人的命运,写出人的悲欢哀乐,写出人群世态,从而反映某些社会现状、社会特征。像巴金的《小狗包弟》、严阵的《水仙》等作品就有这样的审美功能。
    3.写人格化的景物。这类散文在写景时,是把景物作为人格象征体来描写的。作者笔下的景物,既不是原生形态的景物,也不是感觉化、情感化的心理景象,而是作为一种人格的象征形象出现的。
    4.理念寄托。通过写物写出对人生、对社会的一种理性体认。在写法上,可以借物喻理,也可以借物明理。贾平凹的《丑石》就是这类散文。
    三、抒情写意类
    抒情写意类散文在内容上强调作者情感的抒发,表现手段上则以抒情为主,并辅之以描写、记叙和议论。这类散文的写作目的就是让读者走进作者营造的情境中产生不由自主的感动。其实,散文所写本就是为情,在作者笔下,应是“情化”了的世界。即使是议论类散文,也因情理兼备而显示出文学特征。抒情散文与它们的区别就在于情感是文本构成的主体,更加突出了情感的激越与强烈;其抒情方式与诗歌接近,以诗人的个性化的直接感性状态和诗性的激情对现实进行折射,当然它比诗歌更灵便自由。
    中国古代纯文学的散文概念虽不明晰,但作者用散体文章抒情的意识却是自觉的,故而,古代的抒情文也很发达。《中国散文学通论》一书,按文章体式把古代的抒情散文分为四类:
    A.辞赋体抒情文。这类散文的特点是用华丽的辞藻,托物写志,如王粲的《登楼赋》、庾信的《哀江南赋》便是。
    B.哀祭体抒情文。这类散文或者直抒胸臆,唱歌当哭;或者触类伤怀,寄托慨叹,韩愈的被称为“祭文中的千古绝唱”的《祭十二郎文》是其代表。
    C.书牍体抒情散文。这是一种不受任何体例、格局拘束的自由抒情文,司马迁的被成为“天下奇闻”的《报任安书》、夏完淳的《狱中上母书》是典型代表。
D.序跋体抒情散文。或议论抒情,或叙事写景抒情,柳宗元的《愚溪诗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代表作。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s22dd 发表于 2018-6-12 07:4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现、当代散文研究界,有人按抒情内容分类,有人按抒情方法分类,我们以下的分类以作者在文本中所抒之情是否占主体位置为标准。
    (一)直接性抒情散文
这类散文不依附、或少依附于写景叙事,即使依附,也是比较虚而不实的,或者是简略的,而主要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让情感不加掩饰地倾泄、流淌,以充分展示抒情主体的个性美。比如赵东的《一世情缘》,全文用洋溢着充沛情感的诗性语言,倾诉美好的情愫。文章抒写“我”与“你”的刻骨铭心的情爱,因无法实现这种情缘,使“我”一生都在等待着“你”,祝福着“你”,守望着“你”;情感的倾诉全凭情绪驱谴,所抒情景画面虚幻而充满诗意。或者是短章短篇,信手写来,将自己特定时刻、特定情境下的特定感受和情绪写下来,瞬间感觉、一
缕情丝,细细倾吐,有情趣,有意趣。比如汪国真的散文多为此类,他的《有一份孤独》《感受青春》等就如他的诗一样,洋溢着诗的激情。另有一种是用诗的体式与语言,夹杂着散章散句,以诗为文,以诗情诗笔写散文。如周彦文的《唱给大漠的歌》就是一支“我爱大漠的情歌”,是“文与诗的浑声唱”,全文用一组句式重复推进,“我爱大漠,因为她是我的故乡”;“我爱大漠,因为她是我的母亲”,“我爱大漠,因为她埋着我童年的梦幻”。反复咏叹,递相翻进,逐步将情感推向深沉,将情绪推向峰颠。
    (二)依附性抒情散文
    指依附于其他表现手段和表现对象来书写情感的一类散文。如果说直抒胸臆的散文是以情感叙写的率真直白、酣畅淋漓来感动人、吸引人,那么,依附性抒情散文则是以情韵悠长、蕴涵无穷来感染人、陶冶人。根据依附对象的不同,依附性抒情散文有以下几种:
    1.依附于叙事、记人来抒情。
    这类散文与记叙类散文的区别在于:
    (1)记叙类散文记人、叙事细腻,可以借鉴小说等问题技巧作深入刻画,既求传情达意,也求写神写态。叙事抒情散文的记叙相对要粗略些,更在意情致。即使描摹形态,也是为了强化主观情感、主体心态,以达到感染人的目的。
    分析朱自清的《背影》
    (2)记叙类散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手段,一般都会铺叙出一个事件发生发展的完整过程。即使是写几件事,写几个片段,或写一个人、一群人,它也是有一条贯穿始终的叙述线索,或以人为线,或以物为线,或以时空为线,能给人一种完整感。而叙述抒情散文则不太在意记叙的完整性、连贯性,全由情绪驱动,围绕主体情感的抒写需要,可以把不相干、无关联的人与事组合起来,全以情绪、意绪的发展为依归。
分析王英奇的《大唐的太阳,你沉沦了吗?》
(3)记叙类散文也是为了抒情写意,但其情意的表现、表达要含蓄、隐蔽些,显得疏淡些。而叙事抒情散文的轻易显现则鲜明、强烈、浓厚得多。它往往让强烈的情感伴随着继续的全过程,或者是边记叙边抒情,还带上适当的议论;或者是用一种饱含情绪的叙述,写出来的是一种带有强烈主观情感色彩的“情化”、“意化”了的人和事。
     2.依附于写景状物来抒情。
    这类散文构思新颖别致,抒情强烈而又富有感染力。它与写景状物的描述性散文比较,有如下的区别:
    (1)从运用描写这种表达方式的情况来看,它更少些客观性的、细致的、能真切地摹形写态的描写,而是比较多的运用情绪化的抽象描写,不刻意求真,更在意景物是否切合主体情感的神韵、意象。
    (2)更多的是运用渲染、烘托等写意性表现手段。而且其描写对象也不是单纯的客观外物,而常常伴随着对主体心态、情感状态等的着力描写。
    (3)大胆地运用主观性的直接抒情,让抒情贯穿始终,而且渐进渐浓,看得出明显的抒情线索,也能让人感受到强烈的情绪氛围。还将抒情与议论融合,升华情感,使文章的情趣与意趣交相辉映。  
    3、综合地运用记叙、描写和议论来抒情写意。
    在这类散文中,抒情是占主导地位的,但它却可以同时获得激情洋溢、形象鲜明、意蕴深厚的多重艺术效果。其叙事时粗线条勾勒,像做雕塑。描写时或者是浓墨重彩,像画油画;或者是轻描淡写,像做国画。无论记叙、描写,都伴随着抒情进行。而意蕴或是在描述的意象中象征、蕴涵,或是与抒情相伴的点化、宣示。
   (四)议论随笔类
   这是一种用来表现作者思维成果、显示理趣与哲思的散文。
   “散文的艺术焦点在于作家开放的意识和心态,在于作家生命意志的亢奋和冲动,在于一种出于自我经验世界的真诚的情感契机,一种对生活与人生的深层感悟——或者是生活的‘瞬间性’和由此在头脑中的令人沉思的‘瞬间印象’,或者是对于各种世态人事的洞察和由此引起的心灵颤动。”(曹明海:《文学解读导论》)如果说抒情类、描述类散文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亢奋”、“冲动”勃发的“情感契机”,这样一种“瞬间印象”的话,那么,议论随笔类散文表现的就是作者对生活与人生的“深层感悟”,是机遇作者对事态人生的洞察并由此而获得的一种灵感和才思。
对于这类散文的范畴认定,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理解 。我们在谈论这类散文时,要注意其与已经独立成体的杂文、议论文的区别
1、        论题类议论散文
论题类议论散文是指在一个相对集中的话题,或者是论题下,比较系统地表
述自己的想法、见解的散文。这类散文常常是引经据典,海阔天空,将上下数千年之故事,纵横数万里之见闻,交汇与一篇文章中,聚集于一个论题下,随手写来,既让人长见识,又让人明事理。它没有学术论文的严谨与系统,它强调是根据感知的事实直接说理,除了事实与逻辑外,它必须追求一种艺术性、形象性的说理效果。它常常运用文学的语言、文学的手段,文学的形象来说理,将议论、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手段结合使用,使抽象思维与艺术思维完美结合。当一个时代崇尚高品位文化,喜欢在休闲与轻松中享受文学艺术、追求情致与理趣时,这样的散文就会应运而生,新时期以来的所谓“智性散文”的蓬勃兴起,也证明了这一点。何满子的《皇帝与文人》、金马的《荒谬——一个古老的命题》、张中行的《酒》《机遇》都是非常精彩的论题式议论散文。
这类散文与理论类文体的区别:
(1)思维方式有别。前者于抽象和形象的结合中让读者感悟、认识世界,同时获得美的享受。后者是以抽象思维方式,讲究逻辑力量,让读者从理性上去掌握世界。
(2)表达方式有别。前者的议论手法不成系统,是零碎的,并带有强烈的主观认知的情感倾向,而不求证明。后者的议论是系统的,有一个严谨的逻辑论证过程,是科学的,不带个人主观色彩。
2、        随想类议论散文
    这是用随想随议的方式发表自己在见闻中获得的一种感悟。它用叙、描,但叙事、描写是次要的,主要的是谈自己的看法、想法。巴金的《随想录》系列就是对人生荣辱、民族兴衰的深刻反思;叶君键的《在“海的女儿”铜像面前》提出了一个关于生理的“人”与灵魂的“人”的重大命题。作者站在丹麦哥本哈根
市“海的女儿”铜像前,想到了安徒生的那则著名的童话,追问丹麦人为什么要在首都的港口入口处立这么一尊铜像,把一个小人鱼当作一个高贵女子,甚至当
成他们国家的象征,作者思考的结果:
        海底这位小公主,由于她不是“人”,由于自己是一个低级动物,她感到很
    痛苦,很忧郁。因此她就决心要改变她的处境,向一个高级动物的境界追求:她
    必须变成“人”,而且只是在生理上变成“人” 还不够,她还要获得一个“人”
    的灵魂。
她为此付出了最大的努力,也经受了痛苦的磨难,但却没有成功,最后在爱与恨、报复与宽容、生与死的抉择中,她选择了“死”——变成咸水泡沫,因为她选择的是爱和宽容,因为:
       她不愿摧毁别人的幸福,最后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种胸怀,这种精神境界,已   
    经改变了她的性质,她不再是一个低级的动物,而成了一个具有灵魂的人。
   
        安徒生通过她的形象,提示我们应该如何珍视我们这种“人”的地位,应该如何排除低级趣味,而真正具有值得“人”的称号的一个高尚的“灵魂”。……丹麦人把安徒生的这种理想也当成他们民族的理想,我想也正因为如此,丹麦人把“海的女儿”当作他们国家的象征。
该文揭示了人性之美,颇俱思辨的色彩。
    注意这类散文与杂文的区别:
    (1)创作目的有别。杂文有鲜明的针对性,强调对现实社会的直接干预;随想类散文不一定从针对性目的出发,也不一定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2)性质有别。杂文具有战斗性,批判意识是其标志,随想散文只强调根据作者感知的事实说理。
    (3)表现手法有别。这两类文章都讲究议论的形象性,但杂文是从明确的论题出发,寻求切合论题内涵和写作主体的旗帜风格的形象化的论证方法,如“取类型”、“照丑像”,含沙射影,嬉笑怒骂,用幽默讽刺笔调,形成杂文特有的“杂文味”。随想散文或其他散文的议论是与形象化的描述与情感化的叙述结合起来说理写意。
    3、哲思类散文
    这类散文。它没有议论,却有哲理;它不由杂事、杂物而起,却有感有思;或有描述对象,但那已不是客观的外物,只是承载哲理与思想的象征物。
    这类散文有情,但抒写却不停留在情的层面;这样的文章,将哲理寄予美的文辞、美的意象之中,以实现对自我心志(内宇宙)的关注。例:
        时光很美,白的吐蕊,绿的抽芽,赤的播香,连紫的也在山坡原野里吐出数不清的嫩蕾。惟有根,在看不见的地下,紧张耕耘,为了那缤纷竟彩的花朵。
        在白的不吐蕊,绿的不抽芽的时节,他也在耕耘。那时没有明媚的景色,没有绵绵的雨丝,只有雪的狂歌,风的咆哮,然而他仍在坚忍地奋斗着、抗争着。
        因为他,春才保持她的美貌。因为他,白的才有吐不尽的蕊,绿的才有抽不尽的芽,赤的才有放不尽的芬芳,紫的才有漫山遍野的娇艳。
        花,是春的环佩;根,是春的脊梁。
这里作者所描述的是一种主观化、哲理化的外物,是用来传达作者对社会、人生的一种哲理性体认。只不过,作者不是用抽象的、概括的语言直白地说出来,也没有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来严谨地论证为什么是这样,或为什么这么说,而是直观地呈现给你看,让你明白这样一个理:繁华和荣耀的背后是默默无闻的奉献,而且这种奉献才是真正支撑社会的脊梁。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s22dd 发表于 2018-6-12 07:46: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散文的特征

一、选取材料的真实性
(一)真实是散文与其他文学式样区别的标志。
小说、戏剧也讲真实,但其所写的事实,只是“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过的缘由”,作者“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者生发开去”,虚构出一系列情节故事,而不全用生活中的事实。所写的人物也有所本,但模特儿不只一个,“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鲁迅:《我怎么作起小说来》)。这是通过虚构达成的艺术的真实。散文不能虚构,它的真实是“真实的存在”, 鲁迅在《朝花夕拾•小引》里,解释为什么取名“朝花夕拾”时说,“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们不能够。”就是说,这本集子里的十篇散文没有“带露折花”那么新鲜,全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虽然所写的人和事已事过境迁,但就记忆所及,尽可能与原先事实相符。散文取事真实如此。散文取人只限生活中提供的一个模特儿,非杂取种种人“拼凑起来的角色”。朱自清的《背影》、藏克家的《老哥哥》,都取的是真人。真人、真事、真景、真物、真情实感、真知灼见。作者不但可以直接出现在作品中,与读者交流感情,而且还能以自己真实人的身份和与作品中的人、事、景、物的具体联系,向读者证实着他所写的一切。从审美价值看,散文是以其主观视点所涉之“真”,来体现 “美”,唯其“真”,它才美;失去“真”,也就失去了美。
    (二)取材真实中的“虚构”
    散文是文学作品,它同样追求艺术的真实。所以,散文取材的真实与报告文学、通讯等文体取材的真实不同,不是绝对的客观真实,而是在相对的、总体上的事实真实的前提下,表现的主观真实。是服从审美情感需要的真实,在具体的叙写中,可“集中概括”。巴金在谈《海上日出》时说:“我所写的确实不是一天的日出景色,而是集中概括了我几次在船上看海上日出所的总印象,具体的观感。”就是说,作者通过“集中概括”的方法把多次观察海上日出的情景,虚拟捏合成一篇散文。
    在不同的散文中,“纪实性”的要求程度不同。一般来说,记人散文中,有关人的品质、优缺点,不能虚构,有什么就写什么。如果记事,则事情的基本倾向、情节的主要内容,不能任意改变。可以说叙事类散文“纪实性”要求高,“虚构”的成分少;侧重论理的议论散文和侧重抒发内在情思,描绘美境的诗化散文“纪实性”要求略低,“虚构”成分略多。其次,任何散文的虚构都必须以存在为前提,是为“纪实性”的审美价值的实现服务。
二、表现自我的主观性
   (一)表达主观,最为直接
    散文表达主观,最为直接。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者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因此,就文学的主体精神来说,不论那种体式的文学作品,都在表现作者的自我特征,流露作者的个性。但由于反映现实的形式不同,在形式的规定下,主、客之间交融程度不同。像小说、戏剧这类文体不直接反映客观事物,要求作者主观情感较隐蔽,流露的淡一点。散文是直接从显示中采集材料——人物、故事、场景等,是碎玉就写碎玉,是丑石就写丑石,是莽汉就写莽汉,兴之所起,笔之所至,心之所想,墨之所趋,自然潇洒,无所隐蔽,作者的情感表达的最为直接,个性流露的最为鲜明。譬如台湾作家三毛《稻草人手记》中写她赴西班牙留学一段:开始遵从父母临行教诲,在外待人处事,“凡事忍让,吃亏就是便宜”。宿舍里什么事她都包了:扫地,抹桌子,给别人挂衣服,清理丢在地上的废纸……后来,同宿舍的同学似乎以为她好讲话,可以随意欺负,竟把她当成佣人,叫她下雨时收衣服,晚上管开门,甚至烫裤子、传呼电话、给女同学洗头发都高喊:“三毛!三毛!”她的勤勉忍让没有换来人们的尊重,事情恰恰相反。一天晚上,女孩们挤在她的床上喝酒,闹得不成体统,终于招来了院长。院长不问青红皂白,大骂三毛:“你替我滚出去,我早就听说你在卖避孕药。你这个败类!”三毛气昏了,多少委屈和愤怒像火山似的爆发出来,她拿起扫把朝一群同学打去,一个人从背后抱住她,她回身给那人一个大耳光,又向正面冲过来的同学胸部一脚踢去。扫把被人抢走,她见桌上有个宽口大花瓶,举起来对着院长连花带水泼过去。院长的脸色气得扭曲了,大吼着:“三毛,你明天当众道歉,再去向神甫忏悔!”三毛更火了,冲过人群,拿起架子上的厚书又丢过去……这样的材料来自于客观,是三毛留学亲历,她直叙其事,直写其行,悲喜怨怒,表现得鲜明动人,一个活生生的三毛仿佛就立在你的面前。
    (二)表现自我,坦露个性。
散文作品中表现自我,一是指作家思想性格与情感流露。由于作家的思想品格、风貌嗜好,感情上的喜怒哀乐等个性特点在文中表现得非常强烈,所以对那些熟悉的散文作家,读了他的作品,即可以和他的“个性”对上号;对于那些不熟悉的作家,通过阅读作品,能了解他的兴趣、爱好等心理的或思想的特点。在法国文学史上有过这么一个笑话:朝廷的一个侍臣,曾对法国著名散文家蒙田说:皇帝陛下读过你的书,很想再认识认识你这个人。蒙田回答说;假使皇帝已经读过我的书,那么,他就已经认识我这个人了。“读过我的书,就已经认识我这个人”,这就是“个人文体”的特点,所谓“散文姓‘散’名‘文’字‘自我’”(刘锡庆《艺术散文:当代散文走向的审美规范》)。
散文的自我表现还包括作家对家庭生活、历史、环境、地位等等各方面的表现。郁达夫说散文的“自叙传”的色彩较浓:“我们只消把现代作家的散文集一翻,则这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无不活泼泼地显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一自叙传的色彩是什么呢,就是文学里所谓最可宝贵的个性的表现。”(《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或许正是以上原因,散文家在写作的时候,常常采用第一人称的方法叙事。散文中第一人称叙事法,与小说中的第一人称叙事法不一样。小说中的“我”,一般是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如《孔乙己》中的“我”是作品中的小店员。而散文中的我,一般是作者自己。用第一人称叙事可以敞开心扉,好似面对读者促膝谈心,漫话家常,亲切、自然,易于加深与读者的心理交流。
三、运笔取意的自在性
    这里的“自在性”包含有“自由”“自然”、“随意”、“ 不呆板”等意思。“自在性”是对某种限制、禁锢的突破。 散文是充分表现自我个性的一种文体,它具有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抒写的特质。散文家林费说:“散文本来就是一种自由挥洒的文体”,“因为散文的重心是在于抒发自己独特的情感,所以就必然会随着情感的率性翱翔,自由自在地挥洒起来”(林非《漫说散文》)。当然,散文的这种自在性并不意味着它是“一盘散沙”,可以散漫无归,而是说,散文的内容存在于自由而宽松的表达中。用苏轼的话来解释,更形象和精彩: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苏轼:《答谢民师书》)
        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无逾此者。(苏轼:《春洙纪闻》)
这就是说,写文章以达意为主,“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这样写出的文章就会像行云流水一般,潇洒流动,舒卷自如。既然是“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不可不止”,那就不能天马行空,信笔所止,就不是一点约束都没有,一点规矩都不要的“散漫”。
散文的以其“自在性”,不仅展现了作者袒露自己心灵、人格的直率,也表现作者对待读者的诚恳;这需要作者有摆脱一种精神束缚、透视自己的勇气,也需要作者有摆脱“语言的痛苦”而得心应手、意到笔随的写作修养。
(一)散文的“自在性”,在取材上的表现是广泛自由。
散文的写作客体是取之不尽的,真可谓“万物皆备于我”。也就是说散文的表现对象是可以不受任何局限的,它有取之不尽的物质源泉。散文可以充分利用有形的物质材料,展示纷繁复杂的社会人生,或美意情致。它不拘泥于材料的大小,时空的限制,有作者写散文取用重大的题材,显示了历史的功用和社会的功用;有的作者写散文取用平凡的题材,一片树叶,一场春雨,同样也显示出生活的意义。
散文的“自在性”,在结构上的表现是开合自如,曲折尽意。朱自清在《背影》的序里,曾把散文的结构与小说、戏剧、诗歌的结构加以比较,认为:“前者是自由些,后者是严谨些:诗的字句、音节,小说的描写、结构,戏剧的剪裁与对话,都有种种的规律(广义的,不限于古典的),必须精心结撰,方能有成。散文就不同了,取材和表现,可以比较随便些。”散文结构没有固定的模式,它“随意赋形”,“随物赋形”、“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纵横捭阖,伸缩自如。客观“外物”变化不休,散文“取意”会无穷无尽,其体式也异彩纷呈,不拘一格。
散文的“自在性”在表达形式与表达手段上,体现了博大的“胸怀”,它可以接组小说的意识流手法,可以借鉴诗歌的意象转换方式,可以利用电影蒙太奇组接技术、绘画的构图艺术。作者是意有所向,笔势所趋,该长则长,该短则短;不再受文体技巧的樊篱的制约。正因为有各种文体形式的渗透,散文才具有了更鲜活、更高层次的审美效果。它的表达手法灵活自由,可以写人和叙事,可以抒情和议论;可华丽,可朴实;可精练,可松散;可以浓墨重彩,可以淡墨熏染。运笔灵活,较少限制。
散文的以其“自在性”,不仅展现了作者袒露自己心灵、人格的直率,也表现作者对待读者的诚恳;这需要作者有摆脱一种精神束缚、透视自己的勇气,也需要作者有摆脱“语言的痛苦”而得心应手、意到笔随的写作修养。

四、语言的精美性
散文讲究“文情并茂”,而文情并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精美性。
散文语言的精美首先是指表达思想感情的适意美。散文的语言适应能力很强,有着“因宜适变”的艺术表现力,它可以适应各种创造主体的情绪特征、性格特征,各种描述客体的情调特征、物象特征;它既可以用清新直朴的叙述语,也可以用浓艳的华彩语,可以用典雅的诗化语,也可以用自由随意的“谈话风”,如同与知己促膝相谈;既力求语言的精炼,又注意保持语言的流畅;在表达思想情感时显示了最大的灵活性。
其次是语言结构的错综美,即讲究句式的整散交错,长短结合,错落有致。
再此是语音声调显示的节奏美。节奏,是作者依据作品表情达意的需要,通过语音声调的轻重快慢和长短变化,形成不同的节奏,或明快,或舒徐缓悠,抑扬顿挫、和谐自然。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4-4-20 09:16 , Processed in 0.04443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